搖快船
來源:亞太中心

??????? 青浦朱家角地區的搖快船習俗形成于清順治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當時的老百姓在農閑時節(農歷七月二十七)都會前往位于淀山湖中的三官堂廟朝拜焚香,之后再趕回朱家角參加廟會,在必經的漕港河中,逐漸形成了以船為載體進行自娛自樂的水上競技表演。
???????三百多年來,搖快船和朱家角當地的經濟、文化、人文發展緊密相關。早期簡單的船體結構和外部裝飾通過漫長的演變發展,形成適應搖快船這一習俗的形式,船體的外部裝飾也更為華麗,劃手們的服飾也日趨精美,這些變化都體現和記錄了朱家角地區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發展歷程。
???????搖快船所用的快船在習俗進行時,搭起花棚,披紅掛彩,頭棚懸掛彩燈,中棚有鑼鼓手,艄棚插彩旗,為搖擼、扯繃手遮陽,圖案有八仙過海、劉海灑金錢等,中棚頂是珍珠串成的獅子搶天球。船上配有二支櫓九個劃手,五人搖大櫓,四人搖矮櫓,分兩組替換;另有中棚鑼鼓手四人,頭漿一人。搖船時配上經典的吹打樂《五龍船》和《水鑼經》,那正是“金鼓闐沸,拔槳如飛”,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勢。船上鑼鼓響徹云霄,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精彩紛呈。
???????船是水鄉朱家角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的主要載體和重要的交通工具,搖快船反映了江南水鄉的社會特征和生活習俗。活動時,農民自備船只、服裝、道具、鑼鼓,自娛自樂,現已成為民間良辰佳節、喜慶豐收、婚嫁迎親時群眾喜聞樂見的大型娛樂活動,具有濃郁的水鄉風情。
- 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亞太地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2020年)2018-12-06
- 亞太地區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2020年)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