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王牌旅游區“丟失”20多年
“那個地方就是冷冷清清,不是像其他的旅游區那樣熱鬧的。”大方縣旅游局局長趙志邦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他介紹,九洞天這里的旅游公司只有一個,它叫做九洞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旅游分公司。這家公司是由當地農民企業家李發永創建的,只有80人,其中導游10多人。
在山區黑夜中,中國青年報記者看到從約30層樓高的巨大溶洞口中透出微光,原來是受雇于九洞天公司的村民在洞口看守,防止鐘乳石被敲走賣錢。
“九洞天的開發需要巨資,光靠我們根本不可能,現在九洞天這里的私營旅游公司以保護和宣傳九洞天為主。”李寒冰說。
“好像九洞天不是父母生的,是撿來養的。20多年來起起落落,始終沒開發。”五十多歲的李發永搖著手,有些唏噓。
1985年,時任貴州省水利廳地方電力局副局長的胡克詮和瓜仲河水電站站長李隆孝,組織職工抬著3只小船翻山,到上游探水洞。
胡克詮在他的回憶錄中寫到:“我們慢慢順流而下,用電筒照里面,便看到這高大無比,景象莊嚴的水洞景觀。又劃了約一公里,不通了,水面上漂浮著數不清的木材和草類。”
這次探查,拉開了發現九洞天的序幕。
第三天,他們向上游更深處探查了一次。“劃進大暗湖,發現那是一個很大的彎曲地下湖泊。船在里面轉來轉去,幾乎迷失回來的方向,最后還是找到路回來了。一看到天光,我就頭暈嘔吐,因為太緊張了。”胡克詮說。
1987年3月,九洞天被評為貴州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次年與黃果樹瀑布、織金洞等景區一起被評為省十大風景名勝,2004年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而據胡克詮稱,九洞天開發初期工程是由水利廳撥資金總數301.36萬元,其中用于開發工程的65萬元。此外,畢節地區撥給10萬元,大方縣建設局撥5萬元,貴州省委撥1.5萬元,瓜仲河水電站職工集資21萬元。
“從那以后直到今天,政府就再沒對九洞天旅游景區開發投過錢。”李發永說。
從發現九洞天后,一個縣里的小水電站——瓜仲河水電站,“業余”擔當起了管理一個國家級景區的任務。而這一管,就是20多年。
這期間,瓜仲河水電站負責打通了一洞到七洞。當時沒有機器、沒有設備,電站工人自己先一錘一鑿打出缺口,再塞上火藥炸開,再繼續開。
“一個水電站,怎么可能搞旅游呢?”李寒冰說。“打個比方說,你早上從貴陽來九洞天,路上長途車顛簸4小時、玩3小時,還能回去嗎?但水電站只有自己的職工宿舍,能勉強接待20個人吃住。且景區長年不對外開放,基本沒有游客。只有上級領導來考察參觀,才開放了看看。”
時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的徐健生非常重視九洞天建設。1990年,年近八十的徐健生在醫院寫下了《九洞天溯源》的病中日記,來看望的胡克詮含淚接下。
而胡克詮也已是知天命之年,對繼續支持九洞天漸漸力不從心,“偶爾來一次,除了聽到電機嗡嗡聲外,一切都是那么的蕭條,回到貴陽,心里很是痛苦”。
1999年10月,瓜仲河水電站站長李隆孝要退休,李發永開始參與,成立了旅游公司。公司投入了120多萬元,修建碼頭、住宿設施及購買船只,次年5月終于開始有收入。
2007年,李發永的公司開始投資修復公路、棧道、被沖壞的欄桿碼頭,同時購船建房,制作畫冊和光碟宣傳。
他們在揣著九洞天資料四處奔波的路上,出人意料地捧回了兩塊“金牌”:九洞天被評為全國只有10家的“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風景區”以及全國只有7家的“世界王牌旅游區”。
這些榮譽震動了省委領導前來視察,明確要立即開發九洞天。
但至今,在這個國家級景區住宿一晚僅需20元。這家農民私營的旅游公司3年共接待游客5萬余人次,前后巨額投資至今沒有收回。今年接待兩萬余人,收入50多萬元,平均在每個游客身上僅賺25元。
景區現有餐廳至多同時接待20到30人,唯一一幢旅館樓只有88個床位。
“我們現在不好宣傳啊,游客聽說了蜂擁而至的話,接待不了,只會給人留下糟糕印象。如果現在宣傳,反而起反效果。”李發永說。
2009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商務部、科技部等部門的數十位領導來九洞天考察時,李發永匯報說:“九洞天是丟失了的!”
“各方都同意拆,為什么拖到五年后?”
據李發永說,2007年年末,貴州省旅游局局長楊勝民到大方縣考察,向省委寫了一封推動九洞天命運變化的信。在信里,楊勝民講述了他發現的水電站附近的情況,這讓他“深深地憂慮和氣憤”。
“可以想象,這里曾經有過氣勢磅礴的天然絕景,而今卻已河床干涸、洞口堵塞,只剩下了一堆堆建筑垃圾;為了提高水位,居然就在天生橋的橋拱下大面積人工填土,堆高了15米,不僅破壞了景觀,更嚴重的是完全改變了水文地質狀況,人為地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
2008年1月,貴州省省委書記、省長、省委副書記均批示:“水電站不能再建在國家級風景區之內。”“請予堅決糾正并予徹查。”
2008年10月,納雍縣委制定了《抵納水電站拆除補償初步方案》并上報畢節地委,李發永在相關會議上拿到了這份《方案》。
根據《方案》,抵納水電站未收回直接投資1250萬元、剩下有效經營時間13年需補償的收益損失1.1億元,由納雍縣政府報請畢節地區行署同意,將另一座名為扒那河的水電站“特許給投資人建設經營”。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扒那河水電站的裝機容量5萬千瓦,遠大于抵納水電站的6400千瓦。但目前該轉讓還未進行。
而《方案》預計電站的拆除恢復費用2000萬元,畢節地區行署承擔400萬元,納雍縣、大方縣政府各承擔800萬元。
但讓李發永等人難以理解的是,《方案》制定的水電站拆除時間是5年后。
方案中的理由是“該項目專業技術復雜,拆除措施必須經有資質的專業單位進行充分論證,制定科學、合理的拆除施工方案后實施。定于2013年5月至10月聘請有資質單位制定拆除方案實施拆除。”
“既然各方領導都同意拆,為什么要拖到5年后?既然技術復雜,為什么不現在就趕緊找專家制定拆除方案?”李發永說。
對于“延后5年拆”的原因,一位地方官員透露:“我們這是貧困地區,電站拆除的賠償不是小數目。因此分析原因一個是緩沖;一個是延后5年,企業的損失就能小一點。因為它現在已經發電運行了。”
“誰都知道,九洞天發展起來對地方經濟很有好處,但就是關系一直沒理順,才造成現在的粗放開發。”這位官員說。
當地官員認為,拆除水電站不是主要問題,更重要的還在水電站拆除以后,“主要問題是投入。”
“搞旅游富的是老百姓,建電站富的是財政”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其實水電站建在國家級景區的問題,早在2004年就得到過反映。
2004年6月17日,貴州省建設廳曾發文件,由副廳長姬保山組織有關專家現場調查,專家一致認為“對景觀和河岸石壁原貌沒有產生較大的破壞”,可以保留此項目,“但必須立即委托規劃單位做電站施工范圍‘月亮湖’和‘大觀天’經典片區的詳細規劃。”
同年7月7日,建設廳同意電站恢復隧道施工,地表工程仍不能施工。
同年10月28日,貴州省畢節地區行政公署發布文件,對納雍縣政府給予通報批評。文件認為抵納水電站“嚴重違反了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管理的有關規定,屬于違法違章建設項目”,“納雍縣人民政府有關工作部門對項目建設未嚴格把關,以致項目選址建設不按規定報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對于抵納水電站當初為何能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員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強調:“這個電站是納雍縣的招商引資項目!我們這里是貧困地區,能夠有一個招商引資項目進來,我們政府都要給他們當保姆,都要為它服務、辦好一切手續啊,所以開發時就可能欠缺了長遠的考慮,比如對旅游開發的考慮。”
這位官員坦言,當地政府部門主要考慮的還是財政收入。“建電站和搞旅游,搞旅游富的是老百姓,建電站富的是財政。建一個電站一年能有幾千萬的收入;但旅游開發來講,一年接待上百萬人,能有多少財政收入?收入就沒有電站來得那么快。”
“現在最讓地方焦頭爛額的就是錢。到年底了,都沒有工資發,你怎么弄?!如果這時有企業進來,帶來三五千萬的財政收入,我要是縣長我肯定說:干!你去干!”
趙志邦局長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一個地方旅游發展,人氣就旺,有人就有消費,拉動的不止是旅游業。”
“頭可斷,血可流,九洞天不開發,誓不罷休。”李發永慢慢地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