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歲大哥王凱(右)和57歲弟弟王銳(左)打出橫幅在傳遞孝道 (攝影 朱興鑫)
81歲的老母王玉霞在自制的板車內,車內有3層,最上層放著一些行李和必備藥品;中間一層近半米寬的木板算是“上鋪”,下層是老母親和大哥王凱的“床鋪” (攝影 朱興鑫)
艱辛之苦
這一路,他們就靠著隨身攜帶的中國公路里程詳圖,一直南下,經歷過哈爾濱、長春、沈陽、北京,石家莊、鄭州、南京、杭州等城市。“連小村莊都有標線路,非常的好用。”弟弟王銳拿出地圖給記者看著說。
一人推,一人拉,一步一步……大哥王凱兩手握住兩車車把,負責主打“前鋒”,肩上還拉著背帶,弟弟王銳則在旁邊助力或在后面推車。車子四面都是可以推拉的玻璃小窗,是為了方便母親沿路觀賞風景。白天,車子是他們的交通工具,晚上則是一家人休息的地方。
“車頂四周有四只和平鴿,象征著兩岸和平發展,”王銳告訴中國日報記者。板車取名叫“感恩號”,長約2米,寬約1.5米,高約2.2米。車內有3層,最上層放著一些行李和必備藥品;中間一層近半米寬的木板算是“上鋪”,身材相對矮小的弟弟王銳就睡這兒;下層是母親和大哥王凱的“床鋪”,保證了母子三人可以同時休息。
車底下,還有一層薄薄的木板隔層,放著一家人的換洗衣服,備用的解放鞋。在他們兄弟倆的精心照料下,“老母親出遠門,連小感冒都不曾染上,”王銳高興的說。
“車子最值錢的地方就是車內安裝了‘保溫板’,這是為途中保暖隔熱而考慮。”他說。
大哥王凱形象比喻自己左腳是“油門”,右腳是“剎車”,這雙“神奇”的腳確實有“魔力”,他讓記者用力按下他的腳跟,非常的結實。由于路途的遙遠,這次出門他們每人都穿壞了6雙鞋子,腳尖和腳跟都容易磨破,在他們認為這是比較“費勁”的事。
他還透露,“感恩號”沒有剎車,稍有把握不好,上坡和下坡都是非常的危險,后果很“不堪設想”。“所以我們一小步一小步下坡,小心再小心上坡。”
“現在最怕是走坡路。”他說,坡度有時太大,為了安全考慮,母親也會下車走一小段路程。有時會請過路人來幫忙推車,好心的司機也會幫忙拉下車。弟弟王銳說,每分鐘我能走107步,一天走10個小時,每天就要走65000步,要走40公里才能按照計劃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