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森林重慶”緩解重慶旱情,全面完成時等于再造一座長壽湖
中國日報網消息:這幾天、貴州、云南、四川等周邊省市的旱情讓人揪心,為什么同處西南地區,重慶的旱情相對較輕?昨天,市林業局副局長何平認為,除了氣象原因之外,森林工程為緩解重慶旱情也發揮了一定作用,為我們留住了水源。
何平介紹,森林可以涵養水源。一般說來,樹冠可以截留雨量的25%,經過蒸發,又回到空中;穿過樹冠的雨水落到地面,又有15%被軟如海綿的枯枝落葉層和表層土壤所吸收;另有35%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只有25%流走。從去年至今,我市已經栽下了5億多棵樹,這些樹涵養的水源可以達到3億立方米,相當3座中型水庫。
據介紹,去年我市的植樹數量遠遠超過此前10年的總和,絕大部分已經存活開始發揮生態作用。
5億棵樹到底有多少?若將這些樹以3米的間距一字排開,長度可達150萬公里,相當于地球赤道周長的近40倍,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4倍。
環保專家吳登明說,森林對于改善生態涵養水源有積極意義,不但對重慶如此,對全世界也是如此。30多年前,東北最低溫度可達零下36℃,而今不會再低于零下20℃,就是因為栽了樹。再過7年,重慶森林工程如果全面完成2200萬畝的建設任務,每年可保持水土2300萬噸,涵養水源11億立方米,相當于一座長壽湖。
近百年來 重慶10年4旱
重慶的森林曾經飽受浩劫。由于森林太少環境惡化,重慶近百年來頻頻發生旱災,10年4旱。
《重慶市志》記載,明朝中葉以前,旱災很少。從1930年代到1960年代,旱災猛然增多,“1935至1936年重慶地區五至八月大旱,田禾枯萎,顆粒無收,哀鴻遍野,災民賴以樹根芭蕉頭為食。其中銅梁、潼南饑民打倉搶米,采挖白泥者絡繹死于途,旱情之慘,災區之廣,為百年所僅見。”
此后,1959至1960年連續兩年,1971、1972、1975、1976、1978也出現連年干旱,持續一個多月不下雨。樹木枯萎,市民不得不挖一種白色的泥巴(俗稱觀音土)充饑,這種泥巴吃了不消化,肚子滾圓,全身浮腫,行動呆滯。
市林業局局長吳亞認為,1959年到1970年代初,是重慶干旱的高發期,也正是“大煉鋼鐵”的高潮期。1965年,重慶森林覆蓋率下降到7.1%(去年是35%),是歷史的最低點。這是造成干旱的一個重要原因。
來源:重慶晚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