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中國的腫瘤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在全世界范圍內,癌癥的死亡人口大約有25%發生在中國。而這一事實也注定使中國為世界范圍的腫瘤防治工作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郝希山教授在“1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接受中國日報獨家專訪時強調說。
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經濟加速發展,加上生活工作的壓力,所以腫瘤在中國的多發性和嚴重性,并不奇怪。眾多在中國的腫瘤病例,為世界范圍的腫瘤防治工作提供臨床實踐樣本。而有些類型癌癥,則是只有中國患者特有的腫瘤病例,這就使中國為全世界的抗癌工作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郝院士介紹說。
近年來,中國在癌癥防治領域取得了很大進展,無論是基礎研究工作還是臨床工作,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3年來,由郝教授帶領的中國抗癌協會受衛生部委托,在中國30多個省進行了“乳腺癌篩查項目”,覆蓋人群達到40余萬,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乳腺癌篩查項目。
中國的腫瘤防治工作十分注重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在郝希山教授的率領下,中國抗癌協會取得了2013年在天津舉辦的“第二十二屆亞太癌癥大會”的舉辦權。今年8月,有“腫瘤界奧林匹克盛會”之稱的世界抗癌大會也將在深圳召開。
“這次大會的規模比較大、參會人數會更多。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和WHO的總干事陳馮富珍都將應邀出席大會的開幕式,并發表講話。世界各地的專家來中國參會的熱情也很高漲,會議將設立9個專場研討會,以全英文進行討論。”郝教授對中國日報的記者介紹道。
據悉,會議期間還將舉辦“高層領導人高峰論壇”,各國衛生部門的高層人員將齊聚一堂,就各國抗癌工作交流看法,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世界經濟論壇的專家們也將出席本次會議。
“中國的腫瘤防治工作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在全世界范圍內,癌癥的死亡人口大約有25%發生在中國,也就是說,每4個死亡病人當中,就會有1例發生在中國。”
郝希山院士表示,雖然形勢嚴峻,但我們也完全沒必要‘談癌色變’。針對民眾中廣泛流行的“恐癌癥”,郝教授一再強調:“癌癥實際上是一種可控制的慢性病,通過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加強科學防癌的理念,早預防、早治療,有1/3的腫瘤是可以得到有效預防的。”
2010年4月12日至16日是‘第1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中國抗癌協會將本屆宣傳周的主題確定為:“關愛生命,科學防癌,讓生活更美好”。
“我們就是希望通過對社會的普及,使可預防的那1/3病例得到早診早治,這樣不僅能拯救生命,實現治愈率的提高,又會降低治療成本,”郝希山教授介紹道。
“腫瘤防治不僅是醫院和學術界的工作,它也應該成為整個社會,包括管理者、專家學者和技術人員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郝希山教授表示,“‘科學防癌進行時’,仍然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
來源:中國日報天津記者站(融曉錚 王鈺)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