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策建議
勞動報酬GDP占比應量化
針對“社會溫度計”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報告也提出了相應的。
關于收入分配問題,報告建議,首先要從制度上對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上進行優化,完善再分配機制,積極推動第三次分配。在政府層面,應明確各級政府關于居民勞動報酬G D P占比的量化指標,并作為地方政府政績剛性考核的目標,同時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征管和壟斷行業的調控,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不斷降低企業和個人稅負;在企業層面,應健全完善工會組織,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著力提高一線職工的工資收入水平。
看病難看病貴、住房價格高、收入低等問題仍然是居民當前面臨的最大難題,這迫切需要各級政府在《廣東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綱要(2009-2020年)》的指引下,盡快制定完善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深化財政制度改革,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不斷增強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記者 盧軼 鄧紅輝)
權威訪談
正確捕捉民眾思想是科學施政的依據
在昨天舉行的首次“社會溫度計”專題調查成果發布會上,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拋出了一個頗為新穎的社會學概念———“社會溫度計”。什么是“社會溫度計”?“社會溫度計”調查對科學施政具有何種意義?如何善用“社會溫度計”調查的成果?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社會溫度計”課題學術負責人、廣東省省情調查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知名社會學家鄭梓楨。
反應遲鈍比問題本身更可怕
南方日報(下簡稱“南”):省情調查研究中心為什么提出“社會溫度計”的概念?
鄭梓楨(下簡稱“鄭”):社會和生物界一樣,是一個有機體。當這種體溫超過一定的刻度時,意味著社會的肌體可能出現了問題。當代使社會陷入困境狀態的,往往不是問題本身,更多的是對顯示社會肌體問題的社會溫度變化不知情和反應遲鈍。基于這種認識,省情調查研究中心決定從今年開始,啟動“社會溫度計”專項調查,以后每季度進行一次,對廣東社會肌體的體溫變化進行長期持續的跟蹤調查,希望能給科學施政提供有益的參考。
南“社會溫度”很形象,但如何才能科學地度量它呢?
鄭:具體來說,我們主要的調查方法是問卷調查,問卷共有幾十個問題,共分為以下幾大類,分別是:當前“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最希望政府解決的問題”“當前最關注的問題”“認為社會存在的重大問題”等。我們力爭通過這些結構化的多層問題,動態掌握居民最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深刻揭示我省在經濟社會轉型與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各級政府改進工作,切實解決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