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菜價上漲最多為哪般?
記者從菜地、批發市場到城市菜攤追蹤菜價發現,蔬菜從收購到批發一般加價25%左右,從批發市場到城內的零售市場加價往往超過50%,其中少數菜品價格甚至翻倍。城內運輸難,賣菜成本高,使“最后一公里”菜價上漲幅度最大,讓部分市民明顯感到買菜的壓力。
在北京,繁忙的街頭很少看到運菜車的身影。那么蔬菜是如何到達千家萬戶的?
“現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向市內供應蔬菜的車輛都是面包車。”張玉璽說,新發地有163家配送中心,涵蓋了北京市內大部分市場、機關單位、大專院校、幼兒園等的蔬菜供應。“但許多人想不到,這么多配送中心沒有一輛合法的運輸車輛。原因是國內還沒有出臺明確的蔬菜運輸車標準。”“只有面包車能裝菜,而且還能在市內道路上行駛。”他說,這些面包車一旦被交警發現會罰款一兩百元,理由是客貨混裝。一旦被路政部門發現,不僅要連車帶貨一起沒收,還要罰款四五萬元。據介紹,一家蔬菜公司每年遇到路政部門查處的幾率為兩三次,罰款金額為10萬元左右。“這些罰款成本只能最終轉嫁給消費者。”
據記者了解,京城菜販賣菜也不易。在北京市魯谷小區,周邊四五家賣菜店陸續消失。一位店主告訴記者,20平方米的小店僅租金一個月就2000多元,加上人工費、管理費等,靠賣菜難以為繼。
陳明均說,從長期看,隨著土地和人工成本的不斷增加,蔬菜價格將保持上漲態勢。但對于“最后一公里”漲價過大,地方政府應有所作為,如對零售菜攤給予適當補貼。同時,對蔬菜的城內運輸,不宜像工業原料一樣要求只能夜間運輸。
一些專家表示,歐美等許多國家和臺灣等地區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大都是由政府建設,無償交付給公司商業化運營。專家建議,政府應明確農產品交易市場是具有公益性的市政設施,給予科學規劃和布局,免費或低價提供。有了這一前提,才能有效解決市場亂收費、降低攤位費等問題,真正讓市民吃上“便宜菜”和“放心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