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粉用貝殼粉冒充、“納米珍珠粉”名不副實——這兩天隨著媒體的曝光,一場不小的風波讓素有“中國珍珠之鄉”的浙江省諸暨市珍珠粉產業陷入困局。
讓許多人喜愛的諸暨珍珠粉產業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消費者在眾說紛紜中應相信誰?“中國珍珠之鄉”的未來將去向何方?記者帶著問題深入地方企業進行了跟蹤訪查。
真假優劣難“拎清” “困局”背后有“迷局”
被諸暨市視為六大現代產業集群之一的珍珠產業,日前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珍珠粉是用貝殼做成的”、納米珍珠粉是徒有虛名的“噱頭”等報道引起廣泛關注。這場風波的焦點有兩處:一是珍珠粉的真與假,二是珍珠粉的優與劣。
在涉嫌用貝殼粉加工成珍珠粉的諸暨珠力寶珠業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何鑫華表示,他們生產的珍珠粉不存在以假充真的情況,只是在生產珍珠粉之余,又作為中間商身份收購貝殼粉,供給下游客戶,賺取其中的差價;下游客戶拿貝殼粉作何用途,他們并不清楚。在珠力寶用于加工珍珠粉的二樓,生產廠房已被藥品監督部門查封,地上連粉末都已清掃干凈,無法辨別其生產珍珠粉的原材料是不是貝殼。
山下湖鎮有大批貝殼加工企業。當聽說加工貝殼粉需要加入氫氧化鈉等腐蝕性化學品,一些消費者表示擔心。對此,諸暨市藥監局副局長馬紀良說,貝殼是珍珠生產的副產品,不充分利用容易浪費,更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目前,貝殼加工的出路一是工藝品,二是變成粉末用于建材生產、工業涂料,三是作為飼料喂養甲魚,四是作為中藥生產的原料,后兩種用途不存在使用氫氧化鈉,但前兩種加工過程中可能會使用。執法人員在當地的金海洋貝殼工藝品廠檢查時,就發現企業使用氫氧化鈉,但該公司并不加工中藥原料或珍珠粉。
山下湖珍珠集團旗下的浙江英格萊制藥有限公司、浙江長生鳥藥業有限公司都是珍珠粉生產企業,兩家企業的“納米珍珠粉”被曝未達到國家規定的納米尺度要求。我國2005年實施的《納米材料術語》對納米尺度的定義為:1納米到100納米范圍內的幾何尺度。據檢測,長生鳥公司的“納米珍珠粉”中,顆粒小于100納米的占18%。兩家公司負責人認為,“納米珍珠粉”這一概念雖然有些夸大,但卻是為了體現技術含量、有別于普通珍珠粉而提出來的,究竟是否準確仍有爭論。
諸暨市相關部門已對全行業進行摸底調查,調查結果尚未出臺。有多少企業以假充真?哪些貝殼加工過程中使用了氫氧化鈉?“納米珍珠粉”概念真的是在欺騙消費者嗎?一切都需要深入調查才能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