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大使館舊址

前蘇聯大使館舊址

印度大使館舊址

法國大使館舊址
1937年至1946年,30余個國家在重慶成立了大使館或公使館,與遷駐重慶的國民政府建立外交關系。長江大橋到南濱路,經上新街到黃桷埡,再到南山植物園,10余公里沿線集中了眾多使館和外國駐華機構遺跡,在日軍大轟炸時,這一帶成了重慶市民的避難所。
投5000萬打造“大南山文化”
從南濱路到海棠溪,經上新街,再到南山植物園,是市民、游客上南山游玩的必經之路。沿街房屋很多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的,老舊的幾層小樓居多,房屋外墻臟,空調外機、雨篷凌亂。記者近日在上新街現場看到,舊樓穿“新衣”,空調外機和招牌重新規范,很有巴渝風味。上新街馬鞍山居民社區的空地原是一個垃圾場,如今建起了小塊的綠地,還裝上了健身器材。
據南山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戰時陪都,重慶的抗戰文化遺址眾多,而南山則是重慶抗戰文化遺址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僅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內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筑就有13處。其中包括蔣介石官邸云岫樓、馬歇爾別墅草亭、宋美齡舊居松廳等一大批抗戰名人故居,還有抗戰時期前蘇聯、德國、法國、印度等國家大使館。
2006年以來,南岸區政府和南山街道先后投入5000萬元,打造“大南山文化”戰略。除了對道路的修繕,還完成了涂山寺、老君洞、黃山抗戰博物館的維修和保護。坐落在南山植物園的前蘇聯、印度、法國、德國、西班牙大使館亦由南岸區和市園林局進行了全面修繕。
黃葛古道曾發現新石器文物
從上新街到南山植物園,前身為黃葛古道,但黃葛古道起源于何時?是什么人修建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記者在南岸文史資料上看到,據清代嘉慶年間《巴縣志》卷一記載:“老君山在城東南七里,涂山之右,黃桷埡之左,石峰為路。”這條路指的就是黃葛古道。
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在道路不遠處,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開掘出富有研究價值的石斧、石鐮等文物32件,這證明了在新石器時代,該道路兩旁就生活著古人類群落。
為組織抗日發揮重要作用
據史書記載,黃葛古道的公路建設歷史,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后,即派人到南岸區考察,經過考察決定修建海廣公路(海棠溪—廣陽壩飛機場)。該公路約40公里,由川軍54師官兵和征用的大量民工修建,1938年竣工通車?!斑@條路在組織抗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蹦习秴^交通局建管科相關負責人介紹稱,該公路的建設,加強了重慶與外界的聯系,并且搬來了為躲避日軍轟炸的一大批名人故居、外國使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國民政府當年遷都重慶后的命脈之一。
解放后,該公路在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分別進行了改造,并在2000年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徹底改變了黃桷埡公路沿線狹窄、擁擠、路況差的現狀。當初的黃葛古道,如今變成了一個現代化大都市里的巴渝歷史文化長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