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造誤傳“金庸先生逝世”的假新聞,讓方興未艾的微博很窘很尷尬。這條消息滋生于微博,瘋傳于微博,最后被證明是一則徹頭徹尾的假消息。
這不僅讓微博尷尬,讓那些在微博上轉發(fā)了這條假消息、為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的人也很尷尬,尤其是一些所謂名人和意見領袖,就更尷尬了——這些被網站加了V(身份認證)的名人名博,還有某“新聞周刊”的微博,未加核實的消息發(fā)布和毫無懷疑的轉發(fā),讓假消息看起來更像真的。
那些加了V、經認證的名人還有一星半點兒反思精神的,當然這聲“對不起”說得很勉強、很不情愿。輕描淡寫地道歉后,話鋒一轉,輕易原諒了自己,很快就為自己找到了一個美妙的臺階,將話題轉向了“糾錯”:微博雖然傳了假新聞,但也展現了強大的自我糾錯能力。假消息并不可怕,只要信息足夠多元和透明,真相總會浮現,微博空間能自我實現糾錯。
這真是一個很妙的詭辯邏輯。微博上假消息泛濫,意見領袖們不反思造謠責任和防范造謠,反而如獲至寶地談起糾錯。這種“轉換話題”和“粉飾錯誤”的轉換邏輯,與這些人平常習慣批評的政府邏輯是一樣的:將壞事變好事,將喪事當喜事辦,缺乏基本的反思和問責,就輕飄飄地將包裹著人禍的災難說成“多難興邦”。回避了謠言之錯而抽象地大談“糾錯”,難道這是“多謠興微博”、“多謠啟民智”?某些評論家,批評起政府部門“將壞事變好事”起來亢奮無比,批評起公權“不注重減災防災,卻大談我們的災難救援能力如何如何”之類頭頭是道,可牽涉自己的面子利益時,一路狂奔地陷入了同樣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