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中國選手丁俊暉(左)在決賽中。當日,在廣州舉行的第16屆亞運會臺球項目男子斯諾克單打決賽中,中國選手丁俊暉以2比4不敵中國香港選手傅家俊,獲得銀牌。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丁俊暉丟了亞運“三連冠”不算驚人,驚人的是一貫被媒體詬病為“輸不起”的小丁用妙語連珠完美展現了一個“失敗者”的風度。
這還是那個首次世錦賽淚灑賽場、中國公開賽首輪出局后負氣直言“我就是打得臭”、被批“心理素質差”的臺球“神童”嗎?是誰讓他脫胎換骨的?
小丁的“范兒”和孫衛的“人脈”
丁俊暉少年成名,因缺少社會經驗,在媒體和輿論的“轟炸”下不堪重負,頻頻爆出輸了球哭鼻子、發脾氣和亂說話的負面新聞,導致被輿論批評“心理素質差”、“沒文化”。但當時的“神童”不過是個沒長大的孩子,外界的批評反過來令他更加委屈,更加抵觸。造成這一惡性循環的病根是沒有人教他。
丁俊暉的良性循環是從與眾輝體育簽約,有了自己的經紀公司后開始的。公司為他配有專門的團隊,解除他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和在英國獨自打球的苦悶,也會為他講授待人接物的禮儀——記者一次專訪小丁結束后,隨意瞥到過遠處的桌上放有一張事先準備好的模擬答案和注意事項。
一個反面案例是孫衛的“人脈”論。他背后的選帥機制姑且不論,按照當時的情景,那句引起軒然大波的“我就是有點人脈”應該是他被記者突然當面質問后的一句氣話。但他并沒有想到,作為一個關注度極高的公眾人物,他需要對自己的公開言論負責。
中國“職業隊”的不職業
對運動員的教化一般有兩個途徑,一種是經紀公司的“包裝”,丁俊暉就屬于此類,另一種是運動隊的新聞官制度。
經紀公司“包裝”的目的固然不純粹,但他們很職業,客觀上對提升選手的形象起到了很大作用。不過在中國,大部分運動員的管理權在國家隊,像小暉一樣游離在體制之外可以選擇經紀人的不具代表性。
在運動隊層面,就運動員的訓練方式而言,我們的運動隊都是“專業隊”、“職業隊”,而國外很多體育強國的運動隊都是臨時的,“業余的”,但在管理模式上,我們才是業余隊。
但凡參賽,國外的運動隊都有一個新聞官如影相隨,他負責掌握新聞發布會和混合采訪區的節奏和“監管”隊員。在許多敏感問題上,新聞官是隊伍與媒體和外界溝通的唯一出口。在日本游泳隊里,即使是北島康介這樣的明星,即使是失利后心情不好,他也會在新聞官的帶領下,規規矩矩來到記者面前接受采訪,走前還會鞠一躬。
我們的不少運動隊也是有新聞官的,但經常看不見人,或者沒有權力開口。導致我們的不少運動員和教練員,或在失利之后干脆扔下大批記者一走了之,或者在公共場合口出“驚人之語”。
中國選手為何輸了之后有“范兒”的少?
一方面,這和我們的文化有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巧嘴”并不是個褒義詞,人們推崇的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千言萬語,不如一默”。直到現在,這種思維模式依舊存在,就如同在我們的影視作品中,英雄們總是是沉默寡言的,多嘴的一般都是丑角。
另一面,恐怕也是一個對誰負責的問題,拿了金牌,萬事OK。這種思維下,說不說,也就無所謂了。這種對體育職責的認知,在目前的中國,大家也在思考,也在轉變。
拿了金牌是好事,但因為種種場外的不當言行,使得自己形象大損,是多么的得不償失,更何況這還是對中國運動員的整體形象、乃至中國作為一個體育大國的形象的傷害。
來源:新華網(記者 李麗 王昊飛 何軍)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