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的3月,寒風、大雪仍唱主角。然而這一切沒有阻擋住哈爾濱人上項目、干項目的腳步。搬遷、拆遷、開工建設等各種火熱場面,你方唱罷我登場,各大項目都以一種你追我趕之勢開工建設。
“5+2”“白+黑”的加速度
虎年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召開大會,發出了項目建設大提速的“動員令”:當年投資900億元以上實施560個大項目,促進哈爾濱社會經濟好發展、快發展、大發展。
以往“正月十五前不算過完年”的習慣早被拋到一邊,市里主要領導分工負責,坐鎮重點項目建設現場。5個工作日加2個休息日,各相關部門的辦公室都人來人往;無論白天黑天,市委市政府大樓里都燈火通明。
市建委是今年項目建設的重點實施部門,問在計劃部門工作的小齊今年加了多少夜班,他說:“沒算,幾乎每天都要到半夜。”他的父親加了一句:“連相對象的時間都沒有了。”
3月13日是星期六。記者在哈西公路客運站專家評審會采訪時問工作人員:“這樣的會非得在周末開嗎?”工作人員笑著說,“都忘了是周末了。”
從2009年的“項目建設年”到今年的“項目建設提速年”,兩字之差。提速二字,不僅體現了一種緊迫感,更體現了這個城市超越自我、努力晉位的決心和信心。
“開工”“復工”攪熱寒冬
哈南工業新城建設全面啟動、科技創新城基礎設施和研發項目提前開工、地鐵一期工程復工……今年哈爾濱的冬天異常寒冷,項目建設卻格外的火爆。據統計,僅往年基本沒有開工項目的1~2月份,今年就有固定資產投資在建項目98個,其中新開工項目51個,復工項目47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3%。
“6個月的活要3個月干完。”為搶抓工期,全市上下憋足了一股勁兒,擰成了一股繩。“要搶前抓早,雷厲風行抓落實、爭分奪秒趕進度,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舍我其誰的責任感,千方百計推進大項目建設提速增效。”每到一處工程建設現場檢查工作,市長張效廉都要不斷的為建設者鼓勁兒。
據了解,為趕工期,市橋梁建設工程破天荒地展開冬季施工。但在施工中如果采用回旋鉆機,打一個樁孔需要9天到半個月的時間,極大影響施工速度。所以,當跨江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靳嶙生聽說有一種高科技新型鉆機能提速時,立即奔赴曾使用過該機型的省外項目所在地進行考察。在三環西橋工程開建前三天,一臺“南車時代360”旋挖鉆機出現在施工現場。采用新鉆機,一個鉆孔只需30多個小時即可完成,從而使工程核心部分的工期由5個月縮到兩個半月。
“猛藥”催生好環境
“為保證項目建設提速,必須切實改善經濟發展環境。今后對于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人和事要嚴肅處理,公開曝光,直至開除出公務員隊伍。”在“項目建設提速年”動員大會上,市委書記蓋如垠的講話振聾發聵。
從那一刻起,圍繞“下大力氣使哈爾濱市經濟發展環境一年明顯改變,三年發生根本轉變”的目標要求,各部門各單位積極行動,轉變作風、創新思路,集中整治和改善經濟發展環境。
市政府出臺立項審批、土地供應、環境評估等提速新措施;市建委開辟“綠色通道”,針對重點建設項目,減少審批要件,用最短時間辦理開工審批手續,縮減審批時限;市工商局出臺“三十條”具體政策措施,開通企業“改制直通車”和“年檢直通車”,降低企業準入門檻……
市委市政府還與全市18個區、縣(市),78個市直機關、中省直在哈相關單位簽訂《哈爾濱市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目標責任狀》,建立整治和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工作責任追究制,對未完成責任目標的部門(單位),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發生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要引咎辭職。
3月22日,14個研發項目入駐科技創新城。高新開發區從規劃設計、施工準備、項目配套及綜合推進四個方面提供服務,實行了“代辦”、“幫辦” 、“領辦”制度,把按常規5個月完成的工作,縮短到2個月完成,實現了科技創新城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入駐開工的跨越。
在一連串的政策保證和高效服務的支持下,哈爾濱市的項目建設一個緊跟一個,過去曾影響項目落地經濟環境已成為項目生成、開花的催化劑。(記者 戚泥蓮 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