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從2009年起,港澳臺及國外藏家卻紛紛選擇出手套現。其中收藏中國藝術品最知名的海外收藏家——比利時的尤倫斯夫婦,從2009年春拍開始,到2010年春拍結束,套現金額已經達到6.05億元。
2010年后,又出現了同一類藏品國內拍價數倍于國外拍價的案例。“很明顯這是炒家做‘局’,套進來不少人。”一位業內人士指出,收藏品市場起伏,背后還是金融資本在推動。“藏品價值跟著市場冷熱隨時隨地轉變。”他說。
“以前,那叫‘一月不開張,開張吃一月’——家里有真貨,自己既有文化也有實力的人才做這一行。現在都是抱著投資的理念做,把古董當普通商品倒騰,不把價格做高壓低,怎么賺錢?” 在北京經營一家瓷器店的李先生說。
精品書畫長期看漲
●邊緣類藏品“泡沫”易碎
市場行情節節攀升,后市還有沒有獲利空間?
“國際上藝術品市場仍處在一個上升階段,而國內新的價格周期尚未形成,還處于成長期。”甘學軍說,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際地位提升,中國文化正越來越被世人關注。特別是中國精品書畫,凝結著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其投資價值還遠沒有被開掘出來。“我們只是剛剛邁進‘億元時代’的門檻,對比國外梵高、畢加索的畫作動輒拍出幾千萬美元的水平,國畫精品還有很大升值空間,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看漲。”甘學軍說。
在潘家園長期做瓷器、翠玉雜項古玩生意的朱先生告訴筆者:“這一行的買賣已經難做了。雜項類的好東西價格已經很透明,中間的利潤越來越薄。”
“邊遠門類藏品的投資泡沫已經很大,比如錢幣、郵品、象牙雕、紫砂。近幾年在國際市場的升值速度下降很快。”甘學軍認為,一套人民幣超過幣值上百倍、一瓶白酒上千萬元“太不合邏輯了,在國際藏品市場上也未有過先例。”他指出,邊緣類投資品的“門檻”較低,許多不具有專業知識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常常蜂擁而至又一哄而散,市場起伏比較大。
機制不完善,贗品橫行
●擺正心態,練好“基本功”
今年9月,商人謝根榮被告上法庭。法院查明,他偽造2件“金縷玉衣”并出錢請5位資深專家鑒定為文物,估價24億元。憑這2件“玉衣”,他為6.6億元的借貸做擔保,又獲得5000萬元貸款及4.5億元銀行承兌匯票。
而這只是文物造假的冰山一角。
“藏品造假很嚴重,70%—80%都是假的。特別是拍賣行出現之后,經營形式有變化。不只是有興趣的藏家買,一些權貴階層的有錢人也在買。這些買家不差錢,但精品文物數量有限,沒有假貨才怪!”瓷器店主李先生說。
“藝術品資源是有限的,面對巨大的需求,造假不可避免;如果不加以限制,會有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對整個市場的發展傷害很大。”甘學軍說。
假文物大行其道,除了供需失衡,與目前國內文物鑒定機制不健全有關。中國唯一的政府鑒定機構是1983年成立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但這一身份目前是終身制的,并沒有合理的淘汰、進出制度。而正是鑒定家群體,掌握著藝術品真偽的話語權。
報載,一次某單位同時請3位國家鑒定委員會的專家鑒定文物,第一位專家認為是明代作品,第二位認為是清代的一般文物,第三位看完則哈哈一樂:這是什么文物?假的!市場里遍地都是。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
面對贗品橫行,我們該不該“尋寶”?怎樣去偽存真、樂享收藏呢?
甘學軍并不提倡全民收藏。“首先得有一定的財富基礎即風險承受能力。藝術品投資是長期投資,變現能力差。投資藝術品,一定得用閑錢賺慢錢。買家在經濟上、心理上要有一定的抗壓能力。”
“其次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具備一定的藝術修為、鑒賞能力。收藏者需要對將要購買的藏品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與發展有較多了解,對材料的產地和性能以及作者的風格有很深研究。只有知識豐富、眼光獨到,才能利用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撿漏’、‘淘寶’,才不會上炒家的當、被贗品所坑。再次,要有好的心態。不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而是把收藏看成一種頤養心性的愛好,融入生活,日積月累,耐住寂寞,造化自來。”
“大家熱衷于傳頌一本萬利的故事,其實更多的人血本無歸。”甘學軍提醒投資者,用“賭”的心理玩收藏,即使偶有斬獲,最終都會賠得很慘。
對于初入此行者,甘學軍認為當下比較穩妥的投資渠道之一是拍賣行。“相比其他渠道,拍賣行對贗品的鑒定、剔除最為規范。”據了解,2010年,商務部公告了《文物藝術品拍賣規程》行業標準,為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的標準化、專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1年中拍協主持行業簽署了自律公約,最大程度地限制以往知假拍假問題的發生。
“另一個比較穩妥的渠道則是畫廊,那里精品多、贗品少。”甘學軍說,特別是當代藝術部分,升值潛力非常大,門檻也比較低,適合初學者和普通投資者。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