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管理是各國共同課題
北京市近日推出微博實名制新規。中國地方政府改進社交網絡管理不僅受到某些西方媒體的關注,而且被定性為中國政府防止“阿拉伯之春”上演的舉措。
微博和其他社交網絡一樣,作為一種新技術、新工具,為人們相互間的交流、溝通和信息分享帶來了巨大便利。但作為一種技術和工具,注定會有使用不當產生負面效應的問題。社交網絡給社會管理提出新課題。事實上,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有人利用社交網絡制造謠言,甚至從事犯罪活動。今年8月英國倫敦北部發生的騷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社交網絡本質上是虛擬世界,但不論是虛擬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都需要管理。法國總統薩科齊就明確指出,互聯網不應脫出法律與道德的空間。加強管理和言論自由之間沒有非此即彼的對立。一個缺乏規則和管理的網絡平臺,不能反映真實民意。
如何更好地管理虛擬世界的交流平臺,趨利避害,各國都在探索中。就在北京出臺有關微博管理新規的同時,《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有關社交網絡的報道。報道說,由于教師使用社交網絡不當而卷入丑聞與投訴,美國各地學區都在考慮出臺更為嚴格的法規,禁止老師與其學生用手機和互聯網在臉譜和推特等社交網絡上進行“私下交談”。今年8月英國倫敦北部發生騷亂事件之后,英國政府也痛感社交網絡被暴徒利用而產生的破壞性沖擊,正考慮緊急狀態下關閉社交網絡的可能。
某些西方媒體對中國地方政府管理社交網絡舉措如此敏感,有一個大的前提,即認為中國各級政府對微博等社交網絡持排斥和抵觸態度。實際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微博在中國高速發展。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引述畢馬威公司的一項最新調查表明,中國、印度和巴西使用社交網絡的公司要比英國多20%—30%。在接受調查的公司中,使用社交網絡與供應商、客戶溝通的英國公司還不到一半,而美國的比例是72%,中國則高達83%。中國政府鼓勵微博的發展,特別是主張各級政府官員利用微博與網民互動。這已成為增強施政手段、提高執政水平的有效辦法。中國各級政府利用微博的速度和質量都在提升,得到廣大民眾的認同。帶著偏見看中國,自然難以感知這些正面的效應。
用好社交網絡,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正面影響,需要管理方式的創新。在這方面,各國有合作的空間,也需尊重多種多樣的選擇方案。重要的是保持一種開放平和的心態。擁有中國“微博第一平臺”之稱的新浪,其股價在美國先跌后漲,從一個側面表明,北京推出微博實名制的國際影響總體上是正面的。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