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葡萄豐收季節,安徽鳳陽縣小崗村的村民隔三差五總會給沈浩墓前送去幾串葡萄、幾根香煙,鄉親們想念這位下派到小崗村的第一書記。
這是2008年10月7日,沈浩(前右)與大包干帶頭人關友江、嚴俊昌、嚴金昌、嚴學昌交流小崗村的改革發展情況。新華社記者王雷攝
2009年11月6日,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因積勞成疾,猝逝在他在小崗那間破舊的宿舍里,年僅45歲。悲痛的村民在請愿書上按下一個又一個紅手印,要求把沈浩永遠留在小崗村。
“我一定按照領導要求,引導和帶領小崗群眾齊心協力謀發展。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2004年2月,沈浩作為安徽省財政廳第二批選派干部被派往鳳陽縣小崗村擔任黨委第一書記。
從此以后,他就成了小崗人的主心骨、小崗村的頂梁柱,時刻踐行著自己的諾言和職責。在六年的下派時間中,沈浩帶領群眾修路、引導村民發展現代農業、為小崗引進先進工業,將“一夜跨過溫飽線、20年沒邁進富裕坎”的小崗村一步步引上快速發展軌道。
村里的友誼大道凝結著他辛勤的汗水。修路時,為了盡可能節約資金,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沈浩決定讓村民成為這條路的建設者。那段時間,沈浩天天都在工地上,和村民一起扛水泥、拌砂漿,什么臟話累活都干。有一次,沈浩在即將收工的時候看見一桶水泥泄漏在地上,身邊卻沒有任何工具,情急之下,他就把袖子一挽,雙手插進水泥,用手將水泥一捧一捧地運回桶里。
村里的現代農業歸功于他智慧的謀劃。2006年,在村民紛紛質疑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模式時,沈浩默默承受著各種非議,挨家挨戶向村民耐心解釋。最終,小崗村1800畝土地有600余畝得以順利流轉,村里發展起糧食、葡萄規模種植等現代農業。村民嚴俊昌在這場“改革”中嘗到了甜頭。他一個人承包了200畝葡萄園,每畝收益是種糧的10倍。嚴俊昌父子逢人就講:“現代化農業是小崗人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