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兩年,“小處方”醫生王爭艷特別忙。自從2009年9月通過群眾海選當選“武漢市人民滿意的好醫生”之后,遠近患者慕名而來,王爭艷坐診的湖北武漢市金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總是排著長隊,她要求自己比過去還要耐心、細致。
另外,各地衛生部門、各醫院紛紛請她做報告,給醫生們講講醫德,她一場接一場地講,而且要求自己每場不可重復。她說:“我希望‘好醫生’越來越多。”
讓病人花最少的錢治好病
今年57歲的王爭艷是武漢市漢口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金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從醫近30年,她平均單張處方不超過80元。王爭艷說:“我自己也是一個普通勞動者,病人的愿望我都知道,他們就是想讓你用最小的代價治好他們的病。”
家住武漢的63歲退休工人王建生去年突發高血壓,去市里的大醫院開了800多塊錢的藥,吃了卻沒什么效果,慕名找到王爭艷,沒想到她開了一個每月只需幾十元的處方,沒過多久就把血壓降了下來。
開小處方,需要仁心,更需要仁術。“你讓病人花錢少,但治不好病也不行呀。”王爭艷說。王爭艷畢業于同濟醫學院,一代名醫裘法祖曾給她上過大課,“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檢查報告,是為上醫;同時看片子和報告,是為中醫;只看報告,提筆開藥,是為下醫。”她牢記老師教誨,接待每位患者的時間,平均不少于15分鐘。
黃陂農民劉耀東曾因持續消瘦四處求醫,做過很多檢查,花費數千元無果。他抱著一線希望找到王爭艷,王爭艷沒有立刻開單檢查,而是耐心地聽完他的講述,還仔細看了以前做過的檢查結果。一番看、觸、叩、聽后,王爭艷問:“您是不是得過血吸蟲病?”劉耀東非常驚訝:“幾十年前的事,您怎么曉得?”病因找準了,再開藥方,沒花多少錢,劉耀東的病就一天天好起來。
王爭艷坐診,總像是在和病人拉家常,看似無用,實際上她在其中找到了不少與疾病有關的信息。“我講治病防病,這也是一種健康知識普及教育。”王爭艷說。
盼所有醫生都成好醫生
今年1月以來,在武漢市以及襄陽、荊州、黃岡等地,王爭艷事跡報告會一場接著一場。“對醫生,病人是以性命相托的,世界上還有什么比這種托付和信任更為沉重和神圣呢?”王爭艷在報告會上如是說。
今年4月,王爭艷來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為該院500多位醫護人員及母校的研究生們做報告。“在一個真正的醫生眼里,根本不應該有大處方、小處方之分,只要一個醫生本著善良之心,多為病人考慮,因病施治,所有的醫生都能成為一名‘好醫生’。”王爭艷說。
其實,王爭艷“怕”這些社會活動,在診室為患者治病時,她才最自在。年齡不饒人,各種工作太忙,她也覺得累,人也瘦了不少。但是,王爭艷還是盡心竭力完成這些“額外”的工作,她說:“我現在除了要以更細致的服務對待我的病人,更要盡力在醫務工作者中傳播我的理念,正如我的名字——百花爭艷才是春嘛!”
王爭艷不厭其煩地訴說著自己的理念:一個醫生最大的價值在于全心全意地為病人著想治好病。而一個醫生最大的快樂不在于金錢的多少,而在于患者對你的信任和依賴。
王爭艷畢業于名牌大學,許多當年的同學、校友,都已成為大醫院的骨干,收入、地位遠在她之上。也有不少人勸她離開社區,到大醫院發展。但她就是舍不得離開那些像親人一樣熟悉的病人。王爭艷先后待過多個門診站點,每到一處,都有老病人輾轉追隨,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成為她的新“粉絲”。知道她從不收禮,常有病人買下一兜水果或菜,等在她騎車下班的路上,看見她,裝成是偶然遇到,嘴上寒暄著,手使勁把東西往她車筐里塞。走在社區里,不少找她看過病的病人會熱情地和她打招呼。每當這時,她心中無比幸福和溫暖。
王爭艷還經常替患者墊錢,幾塊錢的掛號費,十幾塊錢的藥費,雖然不多,但是多年來,卻保持著一個“紀錄”:墊出去的錢,從來沒有不還的。
“被人需要、被人感謝,做了很多有意義的事,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那才算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一個人一輩子,能吃多少、用多少?天天鉆在錢眼里,有什么意思?像我這樣,天天走在路上,都會被很多病人祝福和感謝,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很幸福。”王爭艷說。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