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建設是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敦化市緊緊圍繞擴大經濟總量、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發展后勁,搶抓一切機遇大投資、攻克一切困難上項目,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蓄勢快跑、提速跨越的新階段。近三年,謀劃實施了20億元以上項目10個,億元以上項目21個,3000萬元以上項目373個,拉動GDP年均增長20%以上,全口徑財政收入突破13億元大關,年均增長21%,地方級財政收入達到8.6億元,年均增長20.4%。
一、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堅定不移地實施“項目突破”戰略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沒有正確的思想和觀念,就不可能有創新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就會停滯。面對縣域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發展不快的市情實際,市委、市政府持續開展“解放思想、創新發展”大討論,著力強化干部群眾的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發展意識。通過不斷解放思想,在全市已經形成了“搶抓項目促發展”的廣泛共識。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把項目建設作為加快發展的突破口,堅定不移實施“項目突破戰略”。首先是在思想上堅決摒棄過去的“等”和“靠”,主動出擊去“爭”項目。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敦化最初未被列入預選站點,市委市政府積極爭取,多方協調,終于使項目在敦化落了戶。資源枯竭城市轉型項目在普遍認為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向上溝通申報,最終也取得了成功。二是堅決摒棄過去的保守思想,深化開放、合作,謀求共贏。充分依托資源、產業和環境等優勢,不斷加大開發開放力度,積極與域外發展要素有效對接,促進了資本和項目向敦化集聚。中日合資的大高酵素項目、香港海資生物肌醇項目、上海安利與福斯特木業合作的地板項目,不僅為企業創造了良好效益,而且還有力促進了全市醫藥、林產品加工業發展。目前,敦化像這樣的合資合作項目已達23個,為傳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堅決摒棄過去的畏難思想,主動作為迎難而上。受金融危機和國家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全市謀劃實施的一批大項目,在立項審批和引進推動方面難度驟增。但全市干部始終盯緊目標,憑著一股永不服輸、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持之以恒推動落實。面對塔東鐵礦項目審批難、征地難等一系列問題,各級干部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跟蹤解決,確保了項目如期建成投產。
二、發揮優勢,大上項目,靠項目提升實力、增添后勁
敦化市有非常明顯的資源優勢和相當規模的產業基礎,享受諸多國家優惠政策。為使這些優勢發揮出最大經濟效益,緊緊圍繞項目建設,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大各類優勢資源開發,加快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進程,為全市經濟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整合資源優勢上項目。敦化市能源礦產資源富集,合作空間廣闊,現已發現各類礦產37種。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把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作為新興支柱產業來培育發展,下大力氣進行勘探、包裝、推介,積極引進資源開發型企業。目前,塔東鐵礦、大石河鉬礦、抽水蓄能電站、熱電聯產、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等一批重大項目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中,總投資23億元的塔東鐵礦項目,去年10月進行試車生產,今年可形成300萬噸采礦和100萬噸鐵精粉生產能力;總投資22億元的大石河鉬礦項目年內將開工建設;總投資77億元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被列為長吉圖先導區“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50億元的華能熱電聯產項目正在爭取項目批復;總投資6億元的武漢凱迪生物質發電項目年內建成投產。這些能源礦產項目投資規模之大、經濟社會效益之高,開創了敦化項目建設的里程碑。未來幾年里,還將加快推進松江河金礦開發準備工作,加大煤礦、多金屬礦勘探及玄武巖、硅藻土、敖東玉等開發力度,力爭再上一批能夠牽動全局的礦產開發項目。
利用產業基礎上項目。敦化市產業基礎雄厚、特色鮮明,醫藥、林產、食品和機械加工等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初具規模,并形成較完善的產業體系。圍繞這些優勢產業,敦化市不斷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在醫藥產業項目上,進一步擴大敖東藥業總體規模、提升產業層次,投資20億元,建設占地122公頃的敖東工業園,一期工程安排的大高酵素、人參中藥飲片、金誠實業、膠囊生產線等6個項目已建成投產,二期工程的生物基膠粘劑、堿性離子營養液和土壤改良劑項目正在論證。成功引進投資5億元的凱萊英藥業,開辟了敦化大規模加工西藥原料的先河。同時,紫鑫藥業、珠海金仁藥業等超億元項目也紛紛上馬,進一步提升了醫藥產業的整體水平。在林業項目上,總投資7億元的盈豐國際家具建材城項目開工建設,并先后引進福斯特實木復合地板、中信木業歐式門窗等一批超千萬元的項目,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在食品加工項目上,成功引進貝因美乳業和豐正大豆項目,食品工業將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在機械加工項目上,先后引進亞聯機械、拜特科技等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使機械加工業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產品類型更加豐富。
立足政策優勢上項目。充分利用長吉圖開發開發先導區、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等優惠政策,重點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事業等領域,精心包裝項目,積極開展前期工作,很多項目得到了國家和省、州的支持,三年累計爭取項目資金17.7億元。三年共完成通村公路350公里,實施農村土地整治1200公頃,投資3億元用于水利設施建設項目,解決了9.8萬農民飲水安全問題,新建社區群眾文體活動中心3個,完成棚戶區改造80萬平方米,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75萬平方米,實施暖房子工程129萬平方米,改造農村泥草房5892個。通過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和項目,有力地保證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的順利推進,使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三、優化環境,筑巢引鳳,不僅讓項目進得來,更能留得住、大發展
堅持把優化投資環境擺在突出位置,打破障礙發展壁壘,努力營造服務最優、成本最低、審批最簡、效率最快的投資環境,以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投資、留住項目。
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制定招商優惠政策,落實招商引資獎勵措施,相繼出臺《鼓勵投資優惠政策》、《鼓勵工業企業加快發展優惠政策》和《強化項目建設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文件,在稅收、用地等方面給予最優政策,為域內外投資者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全面開放社會投資領域,除國家明令禁止外,所有投資領域不設任何門檻和障礙,一律向投資者敞開大門,向社會資本開放。對有突出貢獻的外來客商授予“榮譽市民”稱號,幫助解決子女入學等問題。不斷拓寬融資渠道,結合推進全民創業及民營經濟騰飛,每年列支5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新上項目貸款貼息;健全以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為龍頭的信用擔保體系,鼓勵創辦民間擔保機構,不斷增強融資擔保能力;定期組織銀企對接會和項目推介會,促進銀企對接。三年來,共為企業項目建設解決貸款貼息4500萬元。
營造高效的政務環境。大力開展“軟環境建設年”活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類審批和收費項目,實行項目報批和公示制度,彈性收費一律執行下限標準,確保投資無障礙。積極推行陽光政務,充分利用電子政務和電子監察系統,將442個行政審批收費項目納入大廳統一管理,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嚴格執行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和服務承諾制,實行項目“全托式”服務,對重點項目開通綠色通道,使項目入駐“零障礙”。建立企業“安寧日”制度,嚴厲整治“三亂”和“中梗阻”現象,確保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不受干擾。
四、完善機制,凝聚合力,充分激發項目建設的內生動力
抓項目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關鍵在人,核心是干部。為此,敦化市從完善機制入手,充分調動各級干部抓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是領導包保抓項目。成立項目建設領導機構,實行市級領導包保重點項目責任制,按照“在建項目抓進度、保投產,落地項目抓前期、保開工,跟蹤項目抓洽談、保簽約”的原則,全程跟蹤調度;堅持高位推動,針對重大項目審批立項難的實際,主要領導親自帶隊跑省進京溝通協調,為項目建設鋪平了道路;定期召開會議,及時調度項目進展情況,研究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重大項目如期推進。
二是激勵干部抓項目。將項目建設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旗幟鮮明地樹立以項目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的用人導向,對上項目有本事、抓項目有辦法、服務項目有成效的干部,提拔重用。同時,按照“獎金歸個人,部門得獎牌”的原則,對在項目建設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干部給予重獎,讓廣大干部時時有壓力、有動力、盡全力。三年來,16名干部因對項目建設貢獻突出受到提拔和獎勵。
三是全民發動抓項目。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和獎勵辦法,重獎招商引資有功人員和項目建設功臣,支持杰出投資者當選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通過這種“在經濟上給實惠,政治上給地位”的做法,充分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
審視敦化昔日的發展成果,根本在于及時轉變觀念,牢牢抓住項目建設這個關鍵。未來幾年,敦化市將繼續深入實施“項目突破”戰略,通過大上項目、上大項目,全力推進“三化” 統籌,實現跨越趕超。到2016年,全市開工建設項目2000個以上,其中投資20億元以上項目達到10個以上,億元以上項目超過100個,2000萬元以上項目要超過1500個。
來源: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 編輯:許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