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獎,能否助力原創?
首屆“思勉原創獎”評選結果公布后,人們欣喜地發現,評出的都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扛鼎之作。也有人表示擔憂:“思勉原創獎”評出來的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家”,沒有中青年學者入圍,感覺像是“終身成就獎”。
評選結果再次印證了“原創”之難。許紅珍告訴記者,“思勉原創獎”在設計時特別考慮到中青年學者,凡45歲以下入圍提名獎,而投票未能通過者則入選為思勉青年原創獎。
在復旦大學裘錫圭教授看來,“原創”說到底就是“創新”,而欲創新,要飽學傳統、“觀其會通”,要接受和批判新的思潮,同時要有獨立的思想。
四川大學項楚教授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前人的成果不會因為后人的研究而變得沒有意義,而是共同為學術的殿堂添磚加瓦。不可為原創而原創,產生“原創焦慮”。
多位受訪學者認為,思勉原創獎的意義不僅在于學術成果、學術榮譽的評價機制創新,更重要的在于評獎活動對學術研究、學術活動本身創新的推動作用。
在評獎過程中,每件成果邀請100位同行專家問卷評審,以及種種嚴苛得近乎繁瑣的評審程序,事實上也是一次對學術共同體建設的無形推進,對原創精神的一次大張旗鼓的張揚和引領。
楊國榮說:“我不僅將此次獲獎看做學術共同體對相關研究工作的肯定,而且更愿意將它理解為學界同仁對走向原創研究的一種激勵和期望。”
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樹人教授是首屆思勉原創獎的評審專家委員會主席,他認為:“現今是一個沒有權威、缺少大師的時代。通過一種公平公正、公眾認可的方式,集合多方智慧,樹起一個人文研究的評獎樣板,對國內文史哲學界具有示范意義。”
也有學者提醒,“思勉原創獎”在學界已經引起一定的關注,肯定會對學術研究產生一定影響,但其對學術本身的影響還是有限。從根本上推動人文社科領域的創新,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