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更需注重言行
“太蔟”幾條微博之所以引起熱議,與孫文俊的“哈工大教授、科普作家”身份不無關系,網絡轉載、評論,也多以“哈工大教授”吸引眼球。那么為人師表、受人尊重的大學教授,在網絡上發表類似言論究竟是否適宜?
微博網友“逆流沙”說:“沒有任何的實際研究作為驗證,對一個你根本不擅長的領域提出這樣的觀點,真的具有科學性嗎?以偏激的語言攻擊詆毀一個群體,這種行為本身就事缺乏人文素養的表現。”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專業的一名學生認為,孫教授在管理學院任教,本身就是亦文亦理的專業,作為社會地位很高的教授、學者,發表這樣的言論有些不負責任,除非他想借機炒作。“現在利用微博嘩眾取寵出名的人太多了。”這位同學說。
“沒有‘文史哲’,理科也會迷失方向。許多科學家對自然科學問題認識到一定程度,他的哲學水平也非常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理科教授說,“對于這種內容低劣討論,不要參與為好。”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師孫洋認為,在以微博等為代表的“自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報紙”、“電視臺”。“太蔟”有發表意見的自由,但作為公眾人物,需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