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豆粕作為養殖業的蛋白飼料缺少替代品,可能通過進口鏈條傳導到國內,在今年后期對養殖業產生不利影響,增加養殖成本,推高肉類價格。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最新預計,2012年中國大豆產量為1300萬噸,較上年減少10.25%。在大豆主產省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已連續3年減少。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要防止‘高位接單’,最重要就是把握好進口的節奏和力度。”
“本輪旱災造成的‘天氣行情’目前已接近尾聲,盡管價格還在高位,但實際上進一步的上漲空間比較有限。因此進口時機可進一步觀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說。
“漲價”傳導有隱憂,糧食安全需遠慮
今年6月以來,伴隨國際市場大豆的大幅漲價,國內的糧油價格紛紛提價,一些企業的5升花生油每桶漲了10多元。7月中國CPI漲幅創30個月新低,一些市場人士開始對國際糧價高漲的傳導速度抱有擔憂。
從8月15日開始,國家發改委要求企業實施食用油價格報告制度,即定期報送食用油出廠價、批發價和零售價。
“不必為國際糧價上漲的‘傳導’效應過度擔憂,目前國際糧食‘減產漲價’還沒有演化成全球糧食危機。”程國強分析說,本輪糧價波動以玉米、大豆價格快速上漲為先導,而直接關系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的小麥庫存比較充裕。“相關部門尚未拋儲備平抑價格的動作,但我們不可掉以輕心。”
此前,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等專家均表示,盡管國外大豆漲價,但食用油卻難以大幅跟漲,因為除了豆油,全球還有大量低價的可替代品,如棕櫚油、菜籽油等。“市場價格出現波動,有些是廠商跟風炒作。”
但需關注兩個“隱患”:一是南美、北美在同一年內均遭受旱災的情況在歷史上并不多見,要警惕旱災對全球糧食供應格局帶來的轉折性變化;二是俄羅斯、黑海地區等新興糧食產區也遭受干旱,其主導產品小麥大幅減產,將會助推全球小麥價格大幅上揚。
在即將召開的G20峰會上,各國將攜手共同應對當前的糧價高漲問題。即使我國糧食市場“風景獨好”,也不可“獨善其身”,需要更長遠的眼光看待糧食安全問題。
多位專家表示,要進一步夯實我國糧食安全防線,必須毫不松懈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千方百計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有關主管部門應及時監控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傳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