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小球體的直徑大約3毫米。盡管目前的分析結果僅是初步的,然而已經可以基本確定的是這些球體并不顯示出高的鐵含量,這一點和“藍莓”小球很不一樣。機遇號在之前發現的“藍莓”小球體是富含礦物質的水體浸潤基巖并沉積形成的結結核體,這是火星早期潮濕歷史的證據。結核體是礦物成分從水體中析出并形成的堅硬圓球體。此次在柯克伍德露頭發現的這些小球體中有一部分已經被風化。但盡管這些球體已經被部分風化,其同心圓狀的結構仍然十分清晰。
機遇號火星車使用其機械臂上搭載的顯微成像儀設備對柯克伍德露頭進行了詳細考察。研究人員隨后使用阿爾法粒子X射線光譜儀對其進行了成分分析。斯奎爾斯表示:“它們看起來外表很脆,而內部則顯得柔軟一些。”他說:“它們的聚合方式不同,結構不同,成分不同,分布特征也不同。于是我們便面臨著一個地質學謎團。現在我們有幾種備選理論,但是目前還無法分辨究竟哪一種更加接近事實。要想解開這個謎團需要更多的時間。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保持開放的頭腦,讓這些巖石自己來告訴我們答案。”
在柯克伍德露頭前方還有下一個科學目的地。那里是一大片淺色調的巖石露頭,位于約克角(Cape York)地區。軌道衛星的觀測數據顯示這里似乎存在粘土礦物。那里或許將成為機遇號即將前往的下一個考察目的地。4年前,機遇號離開了維多利亞隕石坑,在那里它花費了兩年的時間進行考察,隨后出發抵達了比維多利亞隕石坑要大得多的奮進號隕石坑展開考察。
目前機遇號的電力水平完全可以支持它的考察工作。本月,機遇號所在的火星南半球迎來了春分時節,因此照射到其太陽能板上的陽光持續增加。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火星車項目經理約翰·卡拉斯(John Callas)表示:“考慮到機遇號已經在火星表面奮力工作了8年半之久,它目前的健康狀況可以說是非常好的。它目前的供電狀況幾乎和整整一個火星年(兩個地球年)之前相差無幾,我們非常期待在接下來的春夏供電充足季節它能開展更多的考察工作。”(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