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政策密集“加碼”,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今年以來,我國GDP增速三年來首次跌破8%,中央把“穩增長”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9月份經濟運行顯現出企穩勢頭,這與宏觀政策引導密不可分。
投資從房地產轉向基礎設施建設、新興產業和民生領域的投資力度加大。
7月份以來,鐵道部調整年初的鐵路基建投資計劃,將數額從4160億元增加到5160億元;發改委出臺政策措施,鼓勵投資資金更加支持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
投資發力對經濟企穩貢獻明顯。前三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名義增長20.5%,增速比上半年快0.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國家方面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為民間資本松綁。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擴大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范圍,自今年8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范圍由上海擴大至10個省市。有專家預計,政策實施后,或可減稅700億元之多。
適度調整貨幣政策為穩增長“保駕護航”。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分別兩次降低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并兩次降息。專家預計,仍不能排除下半年降息降準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從中央財政安排265億元支持擴大節能家電消費,到保障房建設穩步推進,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保證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專家指出,盡管經濟運行企穩態勢明顯,但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依然較多,穩增長措施仍需進一步“加固”。
當前,歐美債務危機尚未好轉,短期內明顯好轉的可能性不大;從國內情況看,穩增長與保民生任務艱巨而復雜。
對于四季度的經濟走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認為,三季度是今年經濟的底部,四季度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會好于三季度。因為經濟的去庫存因素消除,再加上去年四季度基數較小,預計四季度會穩住并略有回升。
包括劉元春在內的一些專家認為,四季度經濟增速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揚,但是上揚的幅度,一是取決于實體經濟的恢復情況,二是取決于房地產政策調控,三是取決于歐債危機的解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