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久居深圳的人還是初來乍到者,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今天的深圳已經擺脫了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調調,變得越來越溫情: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溫暖在大街小巷生生不息地流動,使得31歲的深圳宛若新生、活力無限。
義舉是愛心散發的香
追溯起來,深圳這一潛移默化的改變,源于1990年4月由46個優秀青年倡導的“深圳市青少年義務社會工作者聯合會”的成立,源于深圳義工聯用印度古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替代口號“學習雷鋒好榜樣”。
《深圳十大觀念》一書撰稿人習風談到這種轉折時如此評價:從“學習雷鋒好榜樣”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僅僅是一個表達的變化,它折射的是一個時代的變化。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則明確指出, “學習雷鋒好榜樣”所蘊含的內涵,比如它的階級性等,都已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深圳,深圳必須尋找新的“動員令”。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提出,打破了之前學雷鋒做好事絕不能有所圖的慣性思維,倡導愛心人士在追求情感滿足、精神升華的過程中奉獻自己對他人的關愛,正因為如此,這一口號比“學習雷鋒好榜樣”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具備了強烈的時代感、強大的號召力,迅速被人們接受和傳播開來。
如今,“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成為深圳義工聯的口號已20年,這簡單而又溫暖的八個字掛在義工聯最顯眼的位置,頻頻出現在宣傳材料、文件、演講中。也是這簡單而又溫暖的八個字,令深圳有了大運期間浩浩蕩蕩的127萬志愿者、積累下了35萬名注冊義工。
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從這些義工長久的付出里來。
2006年,年僅37歲的叢飛走到了人生盡頭,但他那刻入骨髓里的奉獻精神,感動了整個中國。叢飛十幾年自甘清貧,參與了300多場公益演出,3600小時義務服務,捐款捐物累計超過300多萬元,讓183名貧困山區的兒童看到了求學的希望。叢飛曾經說:“我喜歡鮮花和掌聲,我喜歡被眾人關注的感覺?!碧^真實的表達曾給他招來質疑和非議,盡管如此,既是重病在身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奉獻愛心,問其原因,他回答:“每當看到孩子們激動的笑臉,快樂就會洋溢在心頭,而敬佩和關注更堅定了我下一次行動的決心?!?/p>
2012年8月,深圳U站微博發布的一則消息讓很多市民感到震驚:“沉痛悼念五星級義工、第七屆關愛行動最具愛心人物李汝勇!”42歲的李汝勇有9年義工齡,服務時間長達4500多小時,曾榮獲“深圳市民環保獎”,并被提名“綠色中國”年度人物。7年前,他被診斷患上了尿毒癥,生命從此靠每天透析維持。幾年來,盡管背包里隨時裝著藥水,必須每隔幾個小時做一次透析,但他卻從未放棄義工事業。妻子王秋玲說李汝勇多次跟她討論過后事:“他有兩個愿望,一是希望葬在深圳,他愛這個充滿愛又懂得感恩的城市;一是希望走的時候能穿上義工服,到那邊也要做義工……”
在深圳坪山街道碧嶺社區,有著一位深圳年齡最大的“五星級義工”、義工服務市長獎獲得者——九旬老人邱月娥。邱阿婆是碧嶺社區老年協會的會員,也是老年義工治安巡邏隊、青少年感化教育工作隊和巾幗義務巡邏執勤隊的成員。邱阿婆2001年開始做義工,10多年參加義工服務不少于3000小時,經阿婆幫教的后進、失足青年共有10多人,她還將自己節儉下來的兩萬多元資助社區20名困難學生。滿頭銀發的邱阿婆說,“我參加義工,一方面做些好事,另一方面自己生活有所寄托。現在,我像年輕人上班一樣,一天不來,心里都不舒服?!?/p>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以上列舉的幾位義工,或令人扼腕地英年早逝,或以耄耋之身竟日奔忙,然而他們以滿格之愛奉上的心香,將為后人永遠懷念、永久談論。我們有理由相信,將有更多人被他們感染和鼓舞,繼續義舉、傳播心香。
志愿者之城新在哪里
深圳,一座1000多萬人口的城市,卻已擁有35萬注冊義工,鮮艷“紅馬甲”是這座城市熟悉而溫暖的風景,“有時間做義工”漸成市民風尚。為更大力度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深圳市政府提出了建立“志愿者之城”的目標。2012年3月5日義工日當天,一份熱情洋溢的倡議書發在了網上,其中寫道:“讓我們日行一善,從身邊小事做起。走進U站,用微笑迎來送往;穿上馬甲,用大愛扶貧助弱;扎根社區,用服務共建和諧。將志愿者的熱情轉化為堅定的意志品格,不以善小而不為,讓一切需要關愛和扶助的人們,感受到深圳人的愛心,感受到志愿者的溫暖!”
建設志愿者之城,看似是深圳的一個新目標,而事實上,這個目標不過是在刷新全國義工發展史的又一個紀錄。翻開深圳義工聯紀年表,我們不難發現如下記載:
1989年,深圳團市委開設了一條“為您服務”青少年維權服務熱線電話,這便是如今蜚聲國內外的深圳市義工聯合會的前身。
1990年4月,深圳市義工聯在民政局依法注冊成立,成為中國內地第一個法人義工組織,同時也是深圳改革開放后培育的第一批法人社會組織。
1998年,組織國內第一支“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義工隊赴貴州開展支教服務。
2002年,派遣國內第一批國際義工赴老撾、緬甸支教。
2007年設立全國第一個“義工服務市長獎”。
2008年5月13日,組織全團第一支抗震救災志愿服務隊伍赴四川災區開展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
2009年,成功舉辦第一屆義工(志愿者)發展國際論壇,組織派遣20名深圳義工參與“中國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務計劃”到非洲多哥開展為期1年的志愿服務,培育第一批依法注冊的基層法人義工組織
……
源于人心也指向人心。在諸多“第一”的推進下,義工事業不僅成為深圳的新事業,也扎扎實實地為每個義工帶來新希望、成全新夢想。
在深圳義工聯辦公地,何遠芬高高興興領取了積分入戶申請表,并跟我們分享了她的快樂:“我用做義工的時長折算部分積分,再加上學歷、房產等方面的積分,累計夠100分就可以申請深圳戶籍,我已經符合要求了,今天是來領表格、開證明的?!?/p>
查閱相關資料后我們發現,自2012年4月12日啟動的深圳市人才引進工作有了重大調整,今后外來工人入戶深圳的,無論是“招工”還是“調工”,均實施積分入戶政策。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量化指標體系,對申請入戶的外來務工人員進行多元評價、綜合打分,實行全市統一政策、統一審核標準、統一信息管理。招調工一律通過積分入戶,當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入戶指標累計積分達到100分時,可依據程序申請辦理入戶。另據深圳相關規定,義工服務每滿50小時積2分,但辦理入戶時可計算的相應積分不得超過10分。
何遠芬說:“我是2009年開始參與義工活動的,當時沒想到會對入戶有幫助,很驚喜,以后還會堅持做義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用服務時間折算入戶積分,對許許多多的“何遠芬”而言,無疑加大了申請戶籍的砝碼,同時鼓舞他們繼續做義工獻愛心。這一新政策的實施,不但有利于深圳引進人才,也給建設“志愿者之城”的藍圖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實在是多贏的一招好棋。
2012年9月6日,深圳團市委與深圳電信、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共同簽署了“志愿者之城”建設戰略合作信息平臺協議,計劃推出電子義工證。據了解,這不僅是志愿者身份的認證,更涵蓋了金融保險公交等多項功能。
目前,深圳35萬注冊義工身份的憑證是一綠皮小本,每次完成志愿服務活動,都在手工上面記錄時間并蓋章確認,今后這個過程將逐步實現數字化。根據簽署的合作協議,深圳電信和中國銀行將協助團市委開發電子義工證,日后志愿者可通過信息平臺進行互聯溝通、同上級組織聯系匯報工作、在線留言等。這個憑證除了具有志愿者信息查詢、服務計時、資源調配等管理功能外,還附有貸記、借記等金融支付功能;在便利店、停車場等小額支付商戶刷卡消費的小額支付功能;在參加義工活動時享受每年10萬元額度意外保險的保障功能;通過電子證的信息識別讀取還可實現購物消費、保險、乘坐地鐵、圖書借閱等功能。
“有了電子義工證,不僅便于我們對義工進行管理,更使得志愿者可以時時亮出自己的身份,對他們是一種激勵。”深圳團市委工作人員如是說。
除了將義工憑證升級為高科技產品,社會組織和市民參與公共服務的“門店終端”——U站也煥然一新。新型U站在華強北率先推出,相比較2011年大運時設置的老U站,新U站增添了電子顯示屏、空調扇、閱讀書架、遮陽頂棚、推拉門等設施,電子顯示屏上打出了U站提供的服務內容、地鐵公交站臺換乘信息等便民提示內容,閱讀書架上擺放著市民和義工捐出的書籍雜志,供市民借閱。首次配備的空調扇則受到了義工們的歡迎,夏日的深圳街頭沒有遮擋,U站內要比室外熱不少,穿著紅馬甲服務的義工,常常一個班次下來紅馬甲都會因大量出汗鹽結晶而變白,配備空調扇非常人性化,可以為義工高質量服務提供保障。
無論是昔日講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經濟快車,還是今天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者之城,深圳創新的追求從來都沒停止過。有學者說,相對發達的經濟、開放包容的文化、宏大的志愿者隊伍、市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社會組織的迅速發展,這些特質使得31歲的深圳提出建設志愿者之城正當其時。志愿者之城的建設,不僅將更好地弘揚志愿服務精神,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公共事務當中,也有利于推動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為我國的社會建設闖出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