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馬克過去30年里看到的發生在法庫,發生在中國的諸多變化中的一個。
馬克初到法庫時,那還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小鄉鎮。車子在石子路上顛簸,騾車在車窗邊走過。當地的孩子把馬克團團圍住,對馬克的大鼻子非常好奇。也難怪,馬克應該是他們看到的第一個“大鼻子”。
回想祖父是將近一個世紀前到的法庫,馬克非常感慨:“那時候的法庫肯定比80年代我初次探訪時看到的法庫更加落后的封閉。祖父得花多大例子才融入了當地社區并贏得法庫人們的喜愛和尊重?”他給中國日報記者展示了書里祖父母穿著旗袍和長衫在法庫留影的老照片。
馬克的祖父原本可以在愛爾蘭過著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但即使在戰亂中,他也沒有離開法庫。
“老實說,如果我是祖父,我不會像他一樣留在法庫。起初我是想不明白為什么他對在中國的傳教事業那么堅定,”馬克說。
他最終還是找到了答案。看著法庫教堂里信徒們臉上滿溢的感激之情,馬克明白了祖父千里迢迢來到中國傳教,并且堅守在這片土地上42年,不只是因為宗教信仰,還有大愛精神。
張紅霞,法庫當地一位30多歲的牧師,在馬克和妻子2009年到訪法庫時給予了最熱情的接待。她告訴馬克,法庫第一所面對公眾開放的學校是他的祖父建的;她帶馬克參觀了教堂墻上祖父的的書法,和當年祖父和中國朋友一起睡過的炕床。
馬克在書中引用張牧師的話,她滿懷感激地說道:“感謝你的祖父來到這里,為我們帶來福音。這實在是我們的福氣。”
“他向法庫傾注了全部的愛。將來無論這里變成什么樣子,我們都不會忘記這座教堂是你的祖父建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