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聯”行動--舊貌換新顏
一排排造型新穎的農民新居形成新村落,一條條水泥路覆蓋全村的每個角落,一座座設施齊全的大棚內各色蔬菜生機盎然……走進金昌市金川區寧遠堡鎮中牌村,農民生活現代化、農業生產生態化的新農村畫卷立即展現在眼前。
中牌村位于金昌市區的東南角,是一個山坡多、荒灘多、人口多、耕地少的城郊村,且大多農宅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布局零亂,占用了大面積耕地。針對這一情況,金川區委、區政府按照“入灘增地”的思路,根據村情民意,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將住宅向中心村組集中、土地向種養大戶集中、勞動力向城市集中的三個集中,在閑置荒灘上建設農宅,將原有散落在耕地中的舊宅進行拆除和復墾,以增加耕地面積。兩年來,共完成中牌村危舊房改造900余套,通過拆除、復墾舊宅基地,人均新增耕地0.5畝。人居環境的煥然一新,全面提升了中牌村的村容村貌和整體形象。
有了漂亮整齊的新農宅,該村聯系單位金川區綠化局發揮自身優勢,投入人力、物力開展綠化工程,完成金東公路兩側和中牌村文化廣場的綠化美化工作,2012年完成宅前綠化4600平方米。中牌村還從整治環境衛生、提高生活質量入手,廣泛發動群眾開展以清垃圾、清亂建、清柴垛、清路障活動。建立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長期配備環境衛生保潔員14名、垃圾清運車2輛,設立垃圾掩埋點及修建垃圾池共14處,全村“四清四改”率達到了90%以上。整潔美觀的村容村貌,使中牌村被評為金昌市“環境綜合整治示范點”,為整齊劃一的新農宅披上漂亮的外衣。
有了漂亮的新農宅和整潔的村容村貌,聯系單位始終心系幫扶村群眾致富增收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聯系單位積極推動農業項目落戶中牌村,中西設施農業區位于中牌村東部,項目區占地面積118畝,計劃投資700萬元,新建塑料大棚105座,蓄水池2座,種植葡萄帶53畝,并配套了水電路渠等基礎設施。目前,已有2座大棚的花卉和20多座大棚蔬菜上市,取得了很高的經濟效益。有了好項目的帶動,不僅實現了中牌村50歲以上老人在本村就業的愿望,還進一步了推動中牌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基礎好了,村莊靚了,農民收入高了,干群共建新農村的熱情更加高漲。在聯系單位的積極幫建下,一件件實事、一樁樁好事都辦在了中牌村群眾的心坎里,如一陣陣春風溫暖著他們的身心。
和諧陽光普照新農村
新農村建設,不僅要讓農村居民擁有均等化的公共基礎設施,更要讓他們享受到同質化的生活條件、各方面平等的權利,這也是城鄉統籌發展的最終目標。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新農村建設的本義不是城的建設,不是村的改造,而在于人的服務。
然而,不可否認,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民的幸福感是最難量化的指標,也是最易體察的目標。
為加速推進農村社會建設,我國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公共服務的陽光開始普照農村。
2008年,“新農合”制度實現了全面覆蓋,截至2012年6月底,參合人口達到8.12億人,參合率超過95%,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正得到解決;截至今年8月,低保制度覆蓋了5304.8萬農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使1.5億學生受益;鄉村圖書館、文化站、“農家書屋”及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和項目逐步建立和完善,讓農民享受到更豐富的文化生活……
“未來在村莊整治中,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一要求與尊重差異相結合;要堅持規劃先行、完善機制,集中整治與分步實施相結合。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保護利用好農村土地,嚴控大拆大建,保護好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保持鄉村特色;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增加農民負擔。”甘肅省扶貧辦主任周興福說。(記者 薛朝華 周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