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租“公屋”,寧愿減薪
隨著香港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一方面是大學生找工作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房租貴、生活開銷大,年輕白領中也常見月光族。根據香港媒體報道,香港大學生畢業的薪酬大致在月薪9000至1.5萬元(港元,下同)之間。在網站工作的吳小姐,月收入1.8萬,一個月吃飯加上交通差不多要5000,與別人合租一套兩房一廳的房子,每月租金1.2萬,吳小姐每月房租支出6000,所以,在吳小姐幾乎月月光的賬本里,最大的開支是住房。
在香港,100平方米的房子就是所謂的“千尺豪宅”,有錢的高級白領才能租得起。許多白領只能在九龍新界或港島較遠的地區租住60多平方米的公寓房子。
選擇租房住,是因為買房子置業更不易。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前主席范徐麗泰曾在微博上稱,和內地大城市相似,很多香港年輕人買房幾乎不可能。但香港有一套被世界所認可的“公屋”制度,政府投入財力為約210萬低收入人口提供住房保障,這被其他城市和地區視為可供借鑒的范本。
“公屋”制度是貧困人士享有的福利,即全家收入低于某個數字,就可以以很便宜的價錢租用政府的公屋。在申請“公屋”的人群中近來也出現了80后的身影。有些年輕白領為了租住公屋或是購買價格相對比較低的政府居屋資格,寧愿減薪、放棄工作,直言“工可以再找,公屋錯過了就沒了”。當地媒體慨嘆:樓價高企及公共房屋不足,致年輕人被迫向下流動,福利政策被扭曲了。
房價貴生活成本高,身處生活節奏加快的大都市之中,港人的婚戀價值觀念也在飛快地發生變化。中華廠商會青年委員會的一項調查說,專注在一段愛情上的香港年輕人不足40%,香港已經步入“快餐面戀愛”時代。《星島日報》一篇報道說,許多“80后”干脆不想別的,遇上了另一半就“閃婚”了。但他們談“快餐面”戀愛時,容易忽略性格和經濟等現實問題,結果結婚以后問題浮現,就立馬以“閃離”收場。
壓力多大,抗壓能力就多大
化解壓力,是個綜合的社會工程。為此,香港特區政府出臺多項措施,港府自2012年即宣布將斥資逾10億港元興建青年宿舍,首輪目標是建成3000個住宿單位,宿舍租金水平將不超過附近同等水平房屋租金的五—六成。2014年將落成的“置安心”項目旨在幫助有能力負擔按揭但無法繳付首期的中等收入家庭置業。此外,特區政府也設立基金幫助年輕人創業。
壓力多大,抗壓能力就多大。對于年輕人而言,化解生活壓力,需要自身的心理調適。對于頻繁加班,他們心理上已經適應,夜里加班后再到店里吃點喝點,回家睡個覺,第二天又精神地出現在辦公室。香港年輕白領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是比較強的。也有香港年輕白領不想要高壓的工作環境,到內地工作求職,而且更多人不選擇“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而是到二線城市過愜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