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當上了管文化的“官”
在對郝建云的調研結果進行研究之后,鎮里決定,在每個村配置一個文化資源管理員,專管那些閑置的文化設施。人就從村里選拔,工資由鎮政府出,每人每月平均500元。
文化資源管理員有學歷、年齡要求,還必須有計算機證。志剛媳婦正好夠。“一聽說是管文化的,都覺得是個文明活兒,干著體面,時間自由,離家還近。”束忠琴說。經過筆試、面試等環節,她真考上了。
2010年1月1日,大榆樹鎮25個村的文化資源管理員正式上崗。
束忠琴上崗第一件事,就是整理益民書屋。村里的益民書屋剛建成,圖書都原封不動堆在那里,有1700多本。束忠琴按照培訓課上教的,把書都分門別類地整理出來。這些書有講養殖、種植的;有做菜的、講養生的;有教化妝的、學編織的;有小說、人物傳記等等。束忠琴又把自己的電話號碼貼在門外,想借書的隨時給她打電話。
“過去農村人哪舍得買書啊,雖說也去書店,都是給孩子買。給自己買書覺得是浪費。”村民張衛東說。可自打益民書屋開了以后,大家有工夫的都想去瞅瞅,也想借本書回家看看。
村民把書借回去,都好好看了沒?一位村民把書借回去,好長時間沒還。束忠琴見了他就問:“你那本書好看嗎?”
“你別著急,我一邊看一邊把要緊的地方抄下來,還沒抄完呢,抄完我馬上還回去。”那位村民說。束忠琴很感動,沒想到村民看得這么認真。
因為益民書屋,村里孩子們的興趣、天分,也得到培養和發現。
很多兒童讀物會隨書贈送一些小貼畫,孩子們都很想得到。束忠琴想了一個辦法,每到添置新書,她先把小貼畫全弄下來,來借書的孩子,要畫一幅畫才能換一個小貼畫。村里一個叫劉雅琪的6歲小姑娘,畫得特別好。家長發現了就給她報了繪畫班,現在,她成了幼兒園里的小畫家。
益民書屋開放一年多來,借閱率一直比較高,在農閑時節,一天能借出30多本書。
農民有了自己的“夜生活”
束忠琴把村里的數字影廳也完全利用起來。一周放兩場電影。村民看電影再不用去縣城,更不用買票。
過去農村有放露天電影的傳統。到了夏天的傍晚,在兩棵樹間拉上幕布,一村人聚在場院里看電影。年輕人趁機談情說愛,老年人聊聊家常,孩子們一起玩耍,村民親如一家。
可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人們都逐漸回到自己家里,加上村里年輕人多外出打工,熱心組織和參加集體活動的人也少了,人和人之間隔膜了,疏遠了。
現在有了數字影廳,看電影,這個最能聯絡鄰里感情、凝聚人心的社交儀式,又恢復了。數字影廳平時也是歌舞廳。這里有演出需要的音響設備,不但星火工程送戲下鄉在這里,平時傍晚,村民也在這里自娛自樂。農民因此有了“夜生活”。
“以前下地干活,誰天天洗澡啊!自從數字影廳開了,晚上來這兒玩,天天洗澡的人多了。”村民崔茂英說。不光是洗澡,以前在農村,哪有天黑了還換衣服的,現在晚上吃完飯,洗完澡,還得換一身干凈衣服,才肯出門。“有這動力,你說我們心情能不好么?”崔茂英哈哈大笑。
閑暇時有書看,有電影看,高興了去跳舞,跟大伙兒一起娛樂,束忠琴上崗一年里,高廟屯熱鬧起來。
“泥腿子”秧歌扭上了大舞臺
把文化設施管起來只是第一步。文化資源管理員還要擔負起組織村里文化活動的任務。
2010年5月份,縣里下達通知,7月16日全縣要組織萬人舞蹈比賽,各鄉鎮都要選派隊伍參加。
擱過去,主抓這項工作的鎮文化站準得“抓瞎”,要四處找人,還得組織訓練,又費錢又費神。現在好了,直接布置給25個文化資源管理員。
束忠琴可著了急。高廟屯村過去沒有演出隊,秧歌隊、花會隊一個都沒有,得現組織隊伍。考驗她的時候到了。
聽說村里的李秋香好玩,經常騎著自行車去縣城跳舞,束忠琴就先去找她。“咱村要成立舞蹈隊,鎮里給請老師,跳好了還要上縣里參加比賽,你來吧!”李秋香痛快地答應了。
組織舞蹈隊的消息在村廣播里一說,上課第一天,就來了四五十人,可第二天全跑了。原來,跳的沒有看的多。老師教的是花絹秧歌,動作挺多,扭腰的幅度也挺大……這下子,議論來了。
“哎喲,太寒磣了,泥腿子還能跳這舞?” “就這水平,還能上縣里比賽,不夠丟人的。”躍躍欲試的婦女們一哄而散。
志剛媳婦不能撤!找不來別人就求親戚,大娘、二嬸等全喊來。“我是南方人,秧歌我連見都沒見過,我都能學,你們怕什么?”志剛媳婦就帶頭跳。
高廟屯村的舞蹈隊,在縣里的萬人秧歌大賽上,拿了個二等獎。從沒化過妝沒上過大舞臺的農村媳婦們,那天在縣影劇院的舞臺上,覺得自己比當新娘子的時候都美。
那天下午,村里還加放了一場電影,以示慶祝。
去年“十一”,在外打工的李志剛,回村給媳婦過生日。這是他們結婚近10年來的頭一次。
“我覺得老公從來沒有這么重視過我。”束忠琴說。現在,束忠琴不但經常組織活動,登臺演出,參加各種培訓,還時不時和城里來的官員、專家們一起座談。眼界開闊了,生活有目標了,束忠琴站哪兒都特別自信。
如今,村里人不再叫她“志剛媳婦”,都叫她“小琴子”。
新農村建設不光是一個物質基礎的建設,更需要許許多多像束忠琴這樣的新農民的涌現。
經過一年試點,大榆樹鎮“文化資源管理員”的經驗和做法,現正在延慶全縣推廣。
新聞鏈接
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北京市文化局、新聞出版局、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等部門,在全市3955個行政村,建設了種類多樣的文化設施,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益民書屋:由市新聞出版局2005年推出。要求每個書屋的面積不少于20平方米,配備電視機和DVD播放機,以及若干圖書及音像制品。
數字影廳:由市文化局負責建設,交由廣電總局管理。目前,全市行政村基本實現數字影廳全覆蓋。要求每年放映電影不少于100場。
文化大院:是村里最早建設的文化設施,相當于村級文化活動中心。供村民培訓、演出、開展文體活動等。
黨員電教室:由市委組織部負責。配備電腦等設施,開展黨員在線教育等活動。
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配合農村的網絡建設逐步推廣,是村里的網吧。 記者 于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