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8-19日,“城市化、新移民與社區建設——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舉行。由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主辦的本次會議邀請了國內外數十名研究城市化和社區倫理建設問題的學者、政府官員和非政府組織的研究人員參加。會議主要圍繞著“城市化與國家建設”、“城市化與社會認同”、“城市新移民及其治理”、“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與環境問題”、“城市化與社區建設經驗”等問題展開研討。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加速進行,城市化水平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0年的48%。預計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超過55%,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將達到65%。城市化意味著數億農民將成為市民,融入到現代城市生活中。但是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也給城市治理和公民參與帶來諸多新的挑戰。新市民融入城市也使社區文化建構面臨傳統文化習俗與現代文明的碰撞。因此中國迫切需要探索機制創新路徑,確保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順利發展。
中國城市化雖然發展迅速,但時間短,城市化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其他先進發展中國家相比還較為落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85%,世界平均城市化率也已經超過55%。因此,借鑒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與社區建設中的成熟經驗,避免前車之鑒,對我國的城市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本次國際研討會的宗旨所在。
6月18日上午,清華大學教授貝淡寧首先發表了“城市的靈魂:全球化時代的城市認同”主題演講。他指出,在當代政治思想中,人們認為諸如民族國家、身份群體、正義、平等這樣的概念,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城市,然而事實上正是城市型塑了數以億計人的生活和視野。他探討了復興這樣一種古典觀念——由城市來表達其自身獨特的精神氣質或價值——的可能性和可欲性,并強調城市完全可以并且應當在這方面發揮促進作用。
在接下來的“城市化與國家建設”的單元討論中,經驗分享和理論探討交相輝映。在實踐層面,來自喀麥隆University of Yaoundé I大學的Jean Bertrand Amougou教授介紹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在城市化和國家一體化方面的經驗,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馬偉梳理了1949-2009年中國過剩勞動力遷移的模式變遷;在理論層面,來自美國天主教大學價值與哲學研究委員會(CRVP)的John Kromkowski教授探討了文化傳統和價值在城市化進程中對于建立和鞏固有機社區的促進作用,對外經貿大學的喬旋博士則探析了跨國人口流動的原因及其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城市新移民及其治理”單元的討論視野開闊,同時又直面現實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段成榮教授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變動的九大趨勢;對外經貿大學王波副教授總結了中國移民政策的演進過程;尼日利亞外交部一秘、現就讀于外交學院的博士研究生Fancis Odey聚焦于中國的非洲移民問題,探討了種族主義對中非關系的影響;北京理工大學王文卿副教授討論了風險認知與HIV傳播的應對策略;對外經貿大學熊李力副教授則從善治的角度剖析了國際移民問題。
“城市化與社會認同”單元特別聚焦于中國語境下的文化認同問題。美國天主教大學CRVP的胡業評博士從人作為負責任的社會性群體的角度探討了中國思想,特別是“家”這個概念的啟發意義;胡博士的同事Jim Loiacono教授則把這個話題進一步展開,探析了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繼續保持社會團結穩定的基礎,即文化的自我認同與理解的問題;對外經貿大學劉寶成教授從NGO在中國的現狀與發展的角度分析了社區倫理的重要性;最后,同樣來自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熊光清副教授和徐婷博士分別就促成“農民工”概念的制度設置,話語建構和社會合意,以及加拿大的中國移民及其身份認同問題,提出了他們獨到的觀察和理解。
6月19日的會議共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個單元的主題是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環境問題。來自泰國Assumption大學的Roman Meinhold教授從Ernest Callenbach的著名小說Ecotopia(生態烏托邦)出發探討了生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整體城市化與社區建設問題;對外經貿大學的戴長征教授分析了移民與中國城市化的環境問題;北京社會科學院的馮曉英研究員以北京為例,探討了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的社會融合;渥太華大學博士候選人Philippe Descheneau的發言主題是碳市場建設及中國城市的清潔發展機制;對外經貿大學的段青副教授則關注性別比例失調所帶來的社會沖突問題。
第二個單元“城市化與社區建設經驗”集中討論了中國、歐洲和非洲的實踐經驗。中國人民大學孫柏瑛教授首先從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視角分析了市民中心的理念與實踐;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的Pochta Yuriy教授提供了俄羅斯城市化與社區建設的經驗;尼日利亞Nnamdi Azikiwe 大學的Frank-Collins Nnamdi Okafor博士則帶來了非洲的有關經驗,引導大家重新思考非洲大都市的標準。這個單元的一個特色是,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本科生科研團隊也與眾多專家學者分享了他們對于北京大型國際化社區外國人漢語推廣現狀的調研結果。
為期兩天的會議氣氛熱烈,充滿了智慧的交鋒。與會專家學者就城市化、新移民和社區建設問題廣泛交流了經驗和觀點,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會議主辦方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在城市化和流動人口以及移民問題研究方面成果斐然,先后獲得一系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立項,并有數十篇、部相關研究成果出版或提交國家相關決策機構。
來源:中國日報網(記者 聶立高) 編輯:孫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