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梁平縣明達鎮新益村一組村民黃碧珍終于圓了自己的“新房夢”。
黃碧珍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紀80年代,破舊不堪。由于自身條件有限,她沒錢蓋新房。2014年,明達鎮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后,黃碧珍獲得2.1萬元補助款,加上多年的積蓄,蓋起了80多平方米的新家。
像黃碧珍一樣,去年我市不少市民過上了期盼已久的新生活。這,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擺在重中之重,惠及民生的好政策密集出臺。
據統計,2014年全市財政民生支出達到1762億元,繼續保持在一般預算支出的50%以上的比例。
有保有壓 嚴控一般性開支
2014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全市財政面對各種挑戰,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財政政策既有力度也有效度,全年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2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9%。
市財政局人士介紹,面對轉方式、調結構、保民生等剛性支出需求,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顯得極其重要。它涉及財政制度的“收與支”這個核心問題,其關鍵是加快相關財稅改革。
去年5月,我市出臺財稅體制改革“3+2”總體工作方案,并配套出臺了25項財稅改革和財政支持其它重大領域的具體改革措施。全面推進25項財稅改革措施,從節約中挖潛、從監管中挖潛,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成為我市財政惠民政策的一個亮點。
去年,我市繼續嚴控“三公”經費,相繼出臺差旅、會議、培訓、外賓接待和出國培訓等6項經費管理辦法,對費用的計劃審批、報銷審核、監督問責均有嚴格的制度設計,凡不符合報銷規定的費用,不予報銷;超標費用,自付超支部分;違規報銷,則要對相關責任人追究。
與此同時,財政部門嚴格機關行政運行經費的預算編制和執行,嚴控預算追加,除編制內增人和政策性增支外,原則上保持零增長;認真執行中央關于停止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嚴控樓堂館所改擴建及辦公用房維修改造的規定,嚴格壓縮會議、節慶、論壇等一般性開支。
政府一方面通過建章立制控制一般性開支,另一方面卻在民生上舍得花錢。隨著一系列有保有壓措施推出,財政對民生的投入力度越來越大,惠民政策越來越多。
投入127億元推進重點民生實事
政府為民生多花錢,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得實惠。去年,我市穩步推進各項重點民生實事,許多市民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濃濃民生情懷。
“有了路,終于把兩條腿解放出來了!”1月10日,在秀山縣溶溪鎮梨園村,45歲的劉佐金騎著剛買的摩托車,喜滋滋地把自家種的山貨運出村子。
梨園村地處高山,由原龍潭園村和感治村合并而成。以前,感治村沒有通公路,村民送梨子到鎮上要花兩個小時。2014年3月,4公里長的進村公路修通后,村民到鎮里只需半小時。
讓市民歡呼雀躍的民生實事遠不止此。去年,全市財政積極籌措資金,全年累計投入127億元,確保重點民生實事所有項目資金需求按進度撥款——
2014年,全年財政累計投入16億元,建設4000公里通達公路,基本解決了1200個撤并村不通公路的問題;全年投入15.9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2601處,200余萬農村居民喝上“放心水”、“方便水”;全年累計投入1.1億元,完成702個棄管小區電力改造;全年投入14億元,整治毀損山坪塘3.2萬口;全年累計投入0.3億元,建成1315所撤并村衛生室,村民看病變方便了……
五個保障措施暖民心
對普通市民來講,“民生”其實很簡單,就是吃得開心、住得放心、學得舒心、就業暖心、看病安心。去年,重慶財政在推進重點民生實事的基礎上,通過五個保障措施,為城鄉居民暖心。
去年,全市財政去年安排48.7億元,支持公租房建設;安排2.4億元,加快279萬平方米城市棚戶區改造,并對4.6萬戶廉租房住戶給予財政補貼;安排8.9億元,改造農村C級D級危房5萬戶。
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普通高中、中職教育、高職教育、民辦獨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等8類不同教育層次的財政生均經費撥款標準均有提標,惠及近500萬學生,財政增支7億元。
出臺10項小微企業發展財稅扶持政策,安排資金17.7億元,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安排25.6億元,落實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社會保險等補貼,執行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就業政策,促進了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等重點人群就業創業。
全市財政部門安排85億元,將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年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市級以上財政安排9.42億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30元提高到35元,讓城鄉居民免費享有11大類50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不僅如此,2014年,我市還將270萬城鎮企業退休人員和農轉非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平均水平又提高10%,為此增支52億元;城鄉低保平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375元、220元,城市“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對象平均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465元、345元,傷殘軍人等重點優撫對象平均保障水平提高12%以上。
翻開2014年重慶財政的“民生賬本”,我們不難發現,一道道“民生大餐”的推出,讓更多市民感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