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粉絲超過100,你就是一本內刊;粉絲超1000,你就是一個布告欄;粉絲超1萬,就是一份雜志;粉絲超10萬,就是一份都市報;粉絲超100萬,你就是一份全國性大報……這是微博上曾流行的一段話。
一方面,明星有了自己的微博,既方便自己進行炒作,又方便媒體炒作自己,更何況還有著某“微博女王”日進1萬美元的傳說。另一方面,粉絲也希望與明星實現無障礙交流,而網站的贏利點則是從“圍觀”中賺取點擊率,怎么看都是一件互利多贏的好事。
可粉絲多了,麻煩也就來了。之前馮小剛就說過,當粉絲突破900萬,什么話都得說前仔細斟酌,寫了刪刪了寫,微博就失去它原來好玩的意思了。
“首先要避免麻煩,但又要做真實的自己。”演員姚晨也苦惱無比。在她看來,以前寫微博只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快樂,但真面對七八百萬粉絲,必須要考慮自己的責任。
嬉笑怒罵,宣泄也要有底線
毫無疑問,微博已經成為當下一個重要的公共發言平臺和信息傳播載體。在網絡輿論監督和公共事務討論中,微博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然而,勢頭正猛的微博近來卻被此伏彼起的罵戰困擾著,儼然成了抱怨和發泄的滋養地。
一向言辭犀利的新銳作家蔣方舟,逃離微博的原因之一就是微博世界中持續不停的罵戰:“你罵誰就像站在他們家門口罵一樣,逼著他回應。微博讓人與人的距離太近了,就是熟人建立起來的社區,是容易引起爭端的環境。”
曾經靠微博賺足了眼球的名人們,每次經過這些風波,微博上的口風都會一時間收緊,學者、專家、媒體評論也不厭其煩地告誡名人要慎用話語權。可一旦風頭過去,不少人又開始忍不住大放厥詞,制造新的輿論熱點。
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可能情緒失控,更何況罵人常常被看做是真性情的表現。但作為一個公民,尤其是公眾人物,應該有更多的自律,誰也無權把微博當成自家客廳,想說什么就說什么,以至對社會形成錯誤的示范效應。
針對微博罵戰的頻繁上演,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張亮認為,微博的出現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直接和親近,但是不能因為“泄憤”而將其淪為“罵場”。她還強調,“罵”或許是壓力造成的后果,也是人類心理情緒的一種自然釋放,但是“罵”的合理性在于場所,而微博是一個公開透明的環境,大張旗鼓地罵人于人于己都是一種損失。
很多名人都有著數以百萬計的網絡擁躉,微博粉絲多、傳播力大,但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應該掌握發言的底線,自覺地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享受了更多社會資源和公眾膜拜的名人來說,這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