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有382座山堪稱“山城” 不到5平方公里就有一座
最偏僻的山
5座界山守護廈門
梁瑞秋介紹,廈門最偏遠的山應該以界山為主。所謂界山,就是指廈門各個行政區域與泉州、漳州交界區域的山。
海滄區與漳州長泰縣的界山———天柱山,位于天竺山林場西北7.4公里,與廈門市中心的距離在25公里左右。
同安與漳州、泉州界山———西北蓮花鎮尖石尾山,位于同安西坑村西,與廈門市中心的距離在30公里以上。此外,同安與泉州界山———北部兔兒尖、同安與泉州界山———東北柏峰嶺也都離廈門市中心的距離在25公里以上。
翔安與泉州界山———東部妙高山,位于翔安區內厝鎮,與廈門市區距離在30公里左右。
集美區坂頭林場西邊的界山———溫底山,海拔805米,跟漳州長泰縣交界,與廈門市區距離在25公里左右。
最中心的山
魁星山長期居城市中心
梁瑞秋告訴記者,廈門最市中心的山當屬魁星山,它位于廈門最早的公園———中山公園內。之所以稱它是市中心的山,并不是因為地理位置上處于島的中心,而是中山公園從民國以來就是廈門重要的城市中心。魁星山又叫魁星石,形肖魁星神像,故名。
其次是鴻山,廈門24景之一的“鴻山織雨”所在。明代時,鴻山山腰缺口處建有關隘,稱“鎮南關”,是古時廈門城區與廈門港之間惟一大路。
最有趣的山
金榜山天馬山故事多
金榜山在思明區梧村街道中部,海拔51米。金榜山的出名和唐朝時10歲會寫詩的神童陳黯有關。傳說,廈門文化始祖唐名士陳黯曾隱居山上,讀書之余,常到山下筼筜港海邊“鷹搏兔石”上垂釣。陳黯10歲就會寫詩,但屢次落第,后隱居金榜山。朱熹也曾到金榜山陳黯讀書處題字,寫下“應喜斯文今不泯”的名句。
半屏山在思明區東部蓮前街道觀音山營運片區,海拔29.1米,曾名半面山。它的典故和海峽兩岸有關。相傳在臺灣島西南海邊左營附近也有半屏山,海峽兩岸這兩座半屏山遙遙相對,似一座被劈成兩半的山隔海相望。
天馬山為同安、集美兩種地形分水嶺,位于集美區東北部,海拔393.7米。它的命名和孫悟空大鬧天宮關系不小。老廈門人旺景樹告訴記者,天馬山風水極佳,從太上老君煉丹爐里逃出來的孫悟空踢翻了丹爐,爐灰撒下凡間變成火焰山,煉丹爐在天庭亂滾,被一匹棗紅馬韁繩纏住,拖到了山上,這馬被山上美景吸引,就化身在此,后來原住民因此起名。
揭秘
消失的山
多變成公園
廈門雖然現有382座山,但據不完全統計,其實廈門古代山的數量可能突破400個,其中一些山脈因為不同的原因消失不見。
最近,市政府新命名了一條名為“同文路”的路名,讓思明區同文頂這座山名進入人們的視線。其實,它們原來是兩座山,名叫望高山和鳳凰山,是連在一起的兩座山,海拔高過現在的同文頂。山頂原有巨石,在上世紀50年代海底建設時被開采。
蜂巢山位于廈大思明校區附近,蜂巢山有個低調的“兄弟”叫后蜂巢山,原來這兩兄弟本為同一座山,后來因為思明南路的修建,這座山被分割開,成為兩座山。
梁瑞秋表示,廈門消失的山多變成了公園,如鴻山公園、天竺山公園、狐尾山公園、牛頭山公園等。人民英雄紀念碑一帶曾有破布山,如今變成了地勢高的馬路。有的山被劈開,如白鶴山(又叫電臺山)的部分山體消失,建成文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