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任校長羅俊。 王維宣 攝影
為攻克這一難題,從1986年開始的近10年,除去吃飯和睡覺,羅俊幾乎都在山洞中度過。長年不見太陽,加之山洞里陰暗潮濕,羅俊頭發掉了一大半,索性剃了光頭;1992年,羅俊左臉出現一片片的白色斑塊,直到1996年才治好。1998年,羅俊取得了105ppm相對精度的測G結果。2009年,羅俊團隊將G的測量精度提高到26ppm。這是國際上精度優于50ppm的七個結果之一,也是采用扭秤周期法測得的最高精度G值。羅俊團隊測G實驗結果被國際科技數據委員會推薦的CODATA值所收錄,并以華中科技大學英文縮寫HUST命名。
2000年,注意到國家對精密重力測量技術的迫切需求后,羅俊帶團隊啟動空間加速度計研究。6年后,團隊研制的空間簧片加速度計成功通過搭載飛行驗證,為我國自主研發重力測量衛星打下堅實基礎 2005年,團隊開始冷原子干涉重力測量實驗。現在,他們研制的冷原子干涉重力儀分辨率已居于國際先進水平。
在學生眼里,羅俊是一個嚴厲到幾乎苛刻的老師。“實驗狀態記錄要詳實,不準含糊遺漏;實驗輸入條件要驗證,不準存在假設;實驗流程安排要論證,不準隨心所欲……”在引力實驗中心的墻上,隨處可見羅俊定下的實驗室“十要十不準”。在實驗中心,學術思想的討論從來都非常開放。為了一個學術問題,這個已經50多歲的科學家,經常和學生們爭得面紅耳赤。團隊的每一篇學術論文投稿前,羅俊都進行仔細審查。就有學生說,“我有一篇論文,羅老師讓我修改了17次。”
“為了實現大科學夢想,必須培養出一支過硬的科研隊伍。”羅俊曾說。
羅俊:大學的最終使命是教書育人
作為校長,人們更關注羅俊的教育想法。2014年6月20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本科專業評估總結大會暨審核評估工作布置會上,他發言時說要凝聚一個共識,即大學的基本職責是本科人才培養,本科人才培養工作要關注絕大多數學生,要確保絕大多數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頂層規劃對于本科教學十分重要,專業建設要有整體規劃,要確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建立與定位相適應的培養方案,建設與培養方案一致的核心課程體系。他要求本科教學工作要規范有序,要強化教學基本建設。
在華科大化學院三十年院慶大典上,他提到如今高校學科評比。科研是硬指標,而教學成了軟指標。看一個學科強不強,教學排在了科研的后面。大學不是真正的科研機構,大學的最終使命是教書育人。育人,才是大學的根本。我們教授們在評職稱,搞科研的時候,不能把以學生為中心忘在腦后。今天為什么有人來捐贈,為什么這么多杰出校友從全國各地聚集在這里參加這次大典,那是我們的教授栽培出了他們,化學院才有了開枝散葉,往外面輸送人才的機會,才有發展壯大的機會。講到激動處,他甚至對著臺下老一輩的教授們說,誰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就讓他去請教你們,請教你們這些干了一輩子的老教師們。(記者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