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李保國受邀在內丘縣崗底村王建敏(左一)家吃午飯。在李保國的指導下,王建敏已經成為村里小有名氣的技術能手。(河北日報資料片)河北日報記者賈恒攝
4月8日:一天都在為科技項目奔波
4月8日上午,您從順平趕回保定。此時,58歲的您已經一個多月沒有好好休息了。
這個春天,您照例一直在路上。本來,這次省科技廳在順平舉行的山區開發會議,有同事勸您派別人去,您卻說:“不行。”因為您牽掛著山區開發的整體科技規劃,也牽掛著一個個具體的科研項目。
一個多小時的山路趕回來,您來不及休息,立刻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討論,為第二天在石家莊召開的2014—2015年河北省科技支撐計劃中的河北省山區蘋果產業技術創新與示范體系建設、河北省山區核桃產業技術創新與示范體系建設、河北省山區特色雜果產業技術創新與示范體系建設3個項目的驗收會作最后的準備。
討論一直延續到飯桌上。您沒有午休,下午3時討論一結束,就自己開車,帶著部分課題組成員奔赴石家莊。
以往您出差,身邊總是有跟了您20年的助手、同為河北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的齊國輝教授,一路跟您換著開車。可這次因為工作另有需要,齊教授已經帶隊提前出發了,身邊沒有其他會開車的人。
知道您連日奔波,同事們都勸您別親自開車了,從學校找個司機吧,您卻笑答:“沒事兒,跑過多少山路了,去趟石家莊算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考慮到您長期出差和下鄉需要,河北農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給您配專職司機,可您卻婉拒了學校的好意。
“還是自己開車好,方便工作,說走就走。何況我天天上山下鄉,鐵打的司機也受不了。”您顧念著別人的辛苦和感受,卻唯獨沒有考慮自己。
下午5時,一到石家莊,您立刻叮囑課題組成員們為第二天的科技項目驗收會作最后的準備,自己則見縫插針地忙活其他科研項目。
等您忙完,已經近晚上10時了。仍不放心的您一一敲開課題組成員的房門,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確認——“明天的簽到表做好了嗎?”“驗收表做好了嗎?”“專家投影儀準備好了嗎?”得到肯定的答復后,您才放心回房間休息。
您就是這樣,馬不停蹄,卻又認真細致。您身邊的同事和學生們都說“受益匪淺”,而您這樣一個細節一個細節摳出來的富民技術,至今造福著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