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都里的明燈
紅巖革命紀念館位于重慶市嘉陵江畔的紅巖村。這里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活動陣地。在當年云霧迷漫的霧都,這里閃耀著點亮民族希望的紅色燈火。

紅巖革命紀念館
紅巖革命紀念館,坐落在山城重慶西北角約5公里的嘉陵江畔。它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所在地。1955年在此籌建紀念館,1958年5月1日由周恩來、董必武商議定名的紅巖革命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1959年董必武為紀念館題寫了館名。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紅巖革命紀念館確定了以紅巖村13號為中心,包括曾家巖50號、《新華日報》營業部、“雙十協定”簽訂處舊址等革命歷史文物遺址群。1991年4月16日江澤民同志參觀紅巖革命紀念館后,題詞:“發揚紅巖精神,沿著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道路奮勇前進!”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廣州、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中央機關遷到重慶。1938年12月,中共代表周恩來,以及董必武、林伯渠、吳玉章、葉劍英、王若飛、鄧穎超等同志相繼來到重慶。次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及八路軍、新四軍駐重慶辦事處先后在這里成立,組成了由周恩來任書記,董必武、葉劍英、秦邦憲、凱豐、吳克堅為常委的國統區黨的領導核心。由于國民黨不許中共黨組織公開活動,南方局只能以秘密形式設于我軍公開辦事機構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內。最初八路軍辦事處與南方局兩個機構均設在市區機房街70號,后因人員增多,房屋不夠使用,加之敵機轟炸的危險,按周恩來指示,由八路軍辦事處處長錢之光在近郊尋覓新址。當地有位叫饒國模的女實業家。30年代,她只身來到這里發展實業,投資買下近300畝的紅巖嘴。她思想開明,熱情抗戰,同情革命,而且她的3個子女都已成為地下黨員。當饒國模得知共產黨要在其農場內設立機關時,欣然允納,當即與八路軍辦事處簽訂了一份永不收租金的合同,積極幫助籌建工作。1939年秋天,由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的同志自己設計并參加修建的辦公大樓,就在這個名叫紅巖嘴的南坡地段上落成了。自此,中共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重慶處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遷到這里辦公,一直到1946年5月移師南京。

重慶紅巖村13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大樓
在紅巖村13號的地下革命和斗爭期間,為了解決住房上的困難,鄧穎超以周恩來的名義在曾家巖50號租下了部分房屋,作為當時南方局在重慶市城內的辦公處。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周公館。它是一幢三層樓房,右側是國民黨特務頭子戴笠的公館;左側有國民黨警察局的派出所,這幢樓挺立在中間。樓的二層有兩個房間分別作為周恩來、董必武同志的辦公室兼宿舍,底層和三層為南方局其他同志用。周恩來離開重慶后,這里就成了中共代表團駐渝聯絡處和公開的中共四川省委機關所在地。由于時任四川省委書記、中共代表團駐渝聯絡處負責人的吳玉章也住在這里,因此人們又把這里稱為吳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