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的增長
目前,我國經濟總量、財政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但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長速度卻不能與之匹配。公開數據顯示,1978-2007年間,我國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從15.65%下降到11.15%;全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從62.34%下降到42.60%。
與此同時,1978-2007年間的GDP年均增長速度是9.8%,居民收入年均增長速度是7%,居民消費支出年均增長8.8%。居民收入增速不僅低于GDP增速,還低于消費支出增速。
正是由于這個比重的不斷下降,才導致了我國經濟的失衡狀態,即當下的GDP比重中,國內居民消費不到35%,而投資與凈出口卻占了65%,由此形成了典型的投資擴張而內需不足的經濟模式。
相應的,我國各級部門行政開支比例卻不斷上升。當前我國行政費用開支占財政收入的26%,而日本只占3%,歐洲許多國家也不到4%。近20年來,我國每年的GDP增長率不到10%,而稅收和行政費用的開支增長速度都在20%~30%。
多年來,很多地方政府受“唯GDP論”影響,把過多的資源用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既影響其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也制造了財政饑渴,還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設法拉高財政收入,從而直接影響居民收入。結果使居民收入趕不上GDP,更趕不上財政收入迅猛的增長。
數據顯示,在“十一五”期間,我國GDP增速超過10%,而財政收入年均在20%左右,遠遠高于同期居民收入增速。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學部委員程恩富認為,在科學發展的前提下,改善民生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衡量經濟發展程度與經濟實力,不只是看GDP指標,首先應看民眾收入多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高低,以及“幸福感”的高低,這體現了GDP的含金量。否則,單純的GDP增長是毫無意義的,此種GDP對公眾來說沒有多少吸引力。
“當前,中國經濟仍然面臨著資源、環境、體制、科技等方方面面‘瓶頸’因素的制約。”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呂本富認為,“‘十一五’期間,我國先后采取了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實施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內需拉動居民消費、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等措施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等措施,但短期內不可能有明顯效果。”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依然是比較粗放的,靠拼資源、大量消耗土地、搞人海戰術獲得快速發展的,經濟發展依然面臨‘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局面。”呂本富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