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逐漸減少以至取消五環路以內農貿市場的提案人的理由要“肅穆”得多,是謂“以業控人”。為什么要“控人”,因為北京市產業結構得調整、升級和轉型,人口調控任務艱巨。所以,“以業控人”就是政府通過發展、限制不同的產業,由市場再來決定產業中的崗位,個人決定自己的去留,由此來控制人口總量增長。于是,按照提案人的說法,“農貿市場這種低端業態就成為我們的目標”。農貿市場是“低端業態”,那么,取代農貿市場的超市就是“高端業態”了?這其中難道有什么普通市民弄不明白的經濟學理論不成?其實,就是把超市的地面鋪上大理石,售貨員都換大學生,收銀員都是會計師,超市也不會成為什么“高端業態”,只不過東西更貴而已。明白這一點,實在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經濟學理論,常識而已。
更可疑的是,就算北京的“低端業態”都消失了,達到了“以業控人”的目標,吸引來了高端人才,那么,難道這些高端人才都是不吃菜抑或是喜歡吃貴菜的高端人才?當然,提案人的理由還有:“我在美國基本看不見農貿市場,都是超市形態。”此話即便為真,那么,是不是美國沒有什么,北京就不能有?再者,是不是美國有的,北京也都要有呢?因為那里的“無”和“有”之間往往有不可割裂的因果聯系。更況且,北京的普通市民畢竟不是在美國,而是在中國,而且,大部分是在北京五環以內呀。(光明網評論員)
相關閱讀
北京農貿市場升級尷尬:市民為什么不“待見”了?
農貿市場,在上世紀80年代,伴著改革春風吹遍中國城鄉。當時,農貿市場以新鮮、自由的形態,讓進慣了國營副食店的中國人欣喜不已。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年屆而立的農貿市場,正面臨被擠出北京。擠走農貿市場的不是新興商業形態,而是主管部門的規劃。
2011年北京兩會期間,政協委員鄒正方建議取締五環內的農貿市場。近日,北京市商務委對該提案進行了答復,農貿市場被明確列入限制發展的業態范圍,不再新建農貿市場,同時加速對現存的農貿市場清理整頓,“關停一批,轉移一批,轉型升級一批,逐漸減少五環內農貿市場數量。”未來,五環內將消除農貿市場這一業態。
農貿市場怎么了?它為什么被整頓,又有什么存在價值?政協委員的提議,初衷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