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質量排行”的警示
以“質量”而不是簡單的數量來為各地GDP進行排序評價,中科院公布的這一報告,意義無疑十分重大。既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準確地審視把握各地經濟發展的真實水平,也有助于從價值理念層面上推動“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深入普及,進一步破除唯數量的“GDP崇拜”。這誠如報告主編、國務院參事牛文元指出的,“科學認識GDP的核心是不斷追求"品質好的GDP"”。
不過,從上述報告提供的情況來看,目前這份“各地GDP質量排行”所能帶給我們的更多的顯然并不是欣慰,而是警示。比如,對區域經濟發展依然非常不平衡的警示。將“各地GDP質量排行”所提供的前后名次,與最近陸續公布的上半年各地GDP數據進行對比,不難發現,GDP質量排行中位居前十名的,全部都是GDP總量也同樣靠前的東部發達省市。而相應的,在質量排行中位居后十名的,全都是GDP總量原本靠后的中西部省區。其中,最后七名更是清一色的西部省區。
這顯然表明,目前我國地方區域發展的巨大差距和不平衡,實際上是“雙重”的不僅表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質量上。越是落后的地區,不僅發展的數量少規模小,而且發展的質量也更加低下不濟。
當然,如果僅從數量發展的速度上看,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確實有可喜的一面。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的GDP增速總體超過了東部地區,兩者在總量上的差距已出現縮小的趨勢。但是,如果同時結合上述“GDP質量排行”,我們顯然又會發現一個令人憂心的警示,那就是,對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依然滯后的警示。中西部地區GDP的數量增速已超過了東部地區,但GDP的質量狀況卻仍然裹足不前、嚴重滯后,這顯然意味著,前者的高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增長方式取得的,速度越快、粗放的程度也越深。
為什么GDP的質量比數量更為重要、更值得我們關心?說到底,無非還是因為,質量而不是數量的增長才更能見證預示一種更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增長方式,也更有利于真正實現“以人為本”這一發展的最根本核心和價值歸宿。
既往的太多經驗教訓表明,簡單的GDP數量之所以不足為據,正在于它遺漏忽略了許多至關重要的“品質”因素。比如,忽略了GDP數量中的技術、創新因素(多少GDP增長是技術創新取得,多少又是單純靠人力資本堆砌取得的);忽略了GDP數量中的成本、代價因素(為取得這些GDP數量,我們究竟支付了多少資源、環境方面的成本損失),2006年環保總局公布的首份綠色GDP核算結果顯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118億,占當年GDP的3.05%。此外,單純的GDP數量,也忽略了GDP中的公平分配以及相應的幸福因素(作為國民財富的GDP,在社會群體之間是否得到了公平公正的分配,它的增長是否與民生福祉的增長協調、同步)。
因此,如何以“GDP質量排行”所提供的警示為鑒,不斷追求“品質好的GDP”,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而艱巨的發展課題,任重而道遠。(北京青年報若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