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農很受傷
為了探究中藥材漲價的原因,記者查閱了相關資料,走訪了業內專家。據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信息中心最新公布的6月中藥材市場價格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漲價中藥材品種達371個,漲價品種約占總量的69%,其中漲價幅度在21%-50%的中藥材品種數量最多,有133種,而漲幅超過50%甚至達到100%的中藥材品種數量也有88種。
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已經歷了好幾輪上漲,甚至是暴漲。今年一季度以來,中藥材價格平均漲幅超過10%,最高漲幅達400%,尤其以野生中藥材資源量持續減少,漲勢最為兇猛。
對于中草藥材頻繁漲價,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中間商囤積炒作固然不可恕,但一些藥材產地大旱絕收,加之藥材收購價格偏低,導致藥農種藥積極性受挫才是根本原因。
一邊是各地大旱,另一邊是供需矛盾為這場價格戰升溫。在2009年之前,中藥材經歷了一個長達10年的價格低谷,藥農積極性被挫傷,導致許多藥材種植面積萎縮、產量下降。
中草藥種植成本增加了,但是瘋漲的價格卻沒有轉化為藥農的收益,而是越來越多的人涌入經銷鏈條,多重代理層層加價。這是極不合理的。另外,大量投資者將資金從房地產、股票等市場撤出,瞄準了中藥材這個新的投資途徑進行炒作,牟取暴利。
中草藥屬于農副產品。與別的農產品一樣,一遇到壞天氣,就會造成收成減少甚至絕收,在市場供應減少的情況下,更應采取扶持政策,比如提高收購價格和人工采摘費,以鼓勵藥農種植藥材,否則會直接威脅市場價格。
比如三七,因其生長周期而得名。這種藥材從種植到長成一般為3到7年時間,3年以下則不成材。如此長的生長周期,必然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再說金銀花,這種潤肺消炎的藥材無法靠大型機械進行收割,而必須靠人工采摘。以前的人工費僅為一天20元,現在也不過50元。給錢少,活又累,自然沒人干。
應建立補償機制
為了遏止中藥材價格上漲的勢頭,有關部門采取了較為嚴厲的措施,得到了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可。對于國家發改委近日公開查處浙江南方藥材有限公司等經營者囤積黨參導致價格上漲的行為,并實行“三限”,即“限時間”、“限價格”、“限銷售對象”,責令其在一周內將所囤的黨參按照市場價2/3的價格,即不超過每公斤60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給以黨參為原料并取得GMP資格認證的中成藥制藥企業,這位業內人士表示了贊同。
“如果中藥材價格失控,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這位業內人士說,因為我國中藥行業容易受到突發事件的沖擊,一旦發生重大疫情,就無法完全以純粹的市場經濟手段來穩定、平抑藥材價格,只好借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但這種手段是以犧牲市場經濟規律為前提的,會付出巨大的代價,甚至對行業造成惡性循環。
而對于如何從根本上遏制漲價勢頭,這位業內人士表示,應建立補償機制。從規范中藥材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一方面中藥材產地要結合本地的特點做好特色中藥材種植,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要建立相應的補償機制,藥農在中藥材豐收時從獲得的利潤中繳納一定風險金給政府部門或專業合作社,歉收或行情不好時給予相應補貼。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