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9日凌晨,上海一家加油站的工作人員正在調整價格表。新華社記者裴鑫 攝
國內油價不存在“漲快跌慢”等問題
曹長慶說,在成品油調價操作中,每逢國內油價需上調時,因要考慮對下游行業影響以及通脹壓力,國家不僅適當控制調價幅度,還經常推遲調價時間;每逢國際市場油價大幅下跌時,國家即按當時國際市場油價與上一次調價時水平所對應的降幅及時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因此,從調價操作時間看,不存在“漲快跌慢”問題。
他說,消費者之所以出現誤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和調價操作辦法比較復雜。計價周期為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雖然熨平了油價變化的波峰波谷,但客觀上也會導致國內外價格變化不同步。“目前我們正在總結評估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對這些問題將著力在下一步完善價格機制時加以研究改進。”
在回應“漲多跌少”的質疑時,他說,2009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總體上呈現震蕩攀升態勢,美國西德克薩斯原油和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分別從2009年初的每桶35美元和40美元左右漲至目前80美元和100美元左右,今年4月最高時分別漲到114美元和126美元左右,漲幅超過200%。
“從國內市場看,為減緩國際油價上漲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國家綜合考慮國內經濟形勢、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了適當調控,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應提高70%以上,但實際僅上調了50%左右。”他說。
按照現行定價機制,國內油價調整主要是依據國際市場一段時期內相關原油價格變動情況。國際市場某種原油某一天或某幾天價格變化較大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可能不會調整,只有當國際市場相關油種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國家才會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這主要為了避免國際市場油價劇烈波動導致國內油價頻繁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