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CPI房價回落:行政手段發威 宏觀調控奏效
在霍德明看來,房地產是一個火車頭行業,對這個行業抵制性的調控措施必然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
一般的規律是,房地產市場遇冷,不僅會影響其相關聯的數十個上下游行業,而且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受到影響,又會對包括保障性住房建設等在內的保障民生的投入造成影響。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告訴記者,中國民營經濟基本集中在房地產和出口兩個領域。今年的出口形勢依然不好,如果房地產市場也不好,民間的投資該向何處流?要維持一定速度的經濟增長,政府就必須保持相當的投資。
“通常的理解是,如果房價的漲幅低于通貨膨脹的增長就是合適的,但現在公眾的理解是,房價應該下跌。”曹遠征說,如果房價下跌,那就可能發生危機了。
在 “2012《社會藍皮書》暨社會形勢報告會”上,中國社科院學術委員、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培林教授表示,現在處理房地產的問題非常棘手,一方面要控制住房價,就要適當控制信貸規模,另一方面如果整個房地產業出現崩盤,也會對經濟造成致命的影響。
調控方法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在陳國強看來,調控房地產對整體經濟肯定有影響,土地收益、稅收、整體經濟活躍度都會受到波及。
“出臺任何一項措施,都不可能只有利或只有弊,限購這樣的行政色彩濃重的調控措施出臺是為了打壓投資性需求,如果有更好的方法,當然更好,但現在確實看不到更好的方法。”陳國強說,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用非經濟、非市場的手段是迫不得已的選擇。
2011年,房地產調控進入了行政干預強烈的階段。但不僅僅是房地產調控,整體宏觀經濟的調控中,行政干預的色彩都非常的顯眼。
在對CPI的調控中,政府約談就成了一種常用的手段。
今年2月1日,康師傅部分袋裝方便面產品漲價,從2.2元上調到了2.3元。不到兩個月,康師傅集團再次發公告宣布,從4月1日起將占康師傅方便面整體銷售30%的桶裝方便面價格,每桶上調0.5元。
這樣的舉動引發了相關部門的注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康師傅集團相關負責人進行了約談,提醒告誡其調價幅度“相對過高,是不妥當的”。
在約談之后,康師傅暫緩了“4月調價”,但轉而采用“減量不減價”的方法回應市場。
日化行業也經歷了這樣的約談。
“從結果來看,2011年的宏觀調控可以得A,因為去年年底最擔心的通脹問題在今年得到了有效控制。”霍德明說,但是,2011年的宏觀調控依然有副作用,最大的副作用就是帶來了GDP的減速。今年的宏觀調控是貨幣、財政、行政三管齊下,如果給調控手段打分,今年只能得B。
在霍德明看來,如果從2008年算起,這4年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結果只能得B。因為前瞻性還不夠,政府多是臨時應付。
“2008年11月4萬億救市,目的是拉動GDP,并沒有想到會對房價、物價上漲造成影響,也沒有想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會有什么問題。”霍德明說,但現在看,這4萬億恰恰是房價暴漲、物價高企的最根本原因,地方融資平臺也已經開始出現問題。如果從手段上來看,這4年宏觀調控只能得C+或B-。
霍德明以房地產市場為例,他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也就十幾年的時間,本身就要經歷幾個大的波浪,但政府的過多干預會破壞這個行業的自我調節能力。
在對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來經濟增長進行研究后,霍德明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中國宏觀經濟發展中,政府的參與太重要,而這種參與,與西方并不一樣,是對宏觀經濟全面性的干預。
“比如價格管制,最明顯的就是政府嚴格規定存款利率,卻允許銀行對貸款利率進行上調,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銀行賺錢太容易。”霍德明說,今年中國很多行業都東倒西歪,但卻是銀行業大豐收的一年。當有學者討論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問題時,國有銀行卻率先反對,認為如果存款利率市場化,中小銀行將會破壞市場秩序。這其實就是在維護既得利益。
在霍德明看來,政府必須要有動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發展經濟,行政的手段很難具有可持續性。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