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銜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智聯招聘高級職業顧問陳曦說,“項目經理”當然比“業務員”聽起來更專業,更有發言權。這也能滿足員工自身受尊重的需要,一個“膨脹”的職位,也可能帶給員工更多的資歷證明。
據了解,其他國家也曾出現過“頭銜通脹”的情況。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受金融危機影響,不少公司無力支付員工更多的薪水,就給他們提供晉升的機會,以此留住員工。
陳曦認為,目前我國“頭銜通脹”現象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關。一種情況是公司發展的需要。原來一個崗位對應一個職能,當企業逐漸壯大時,一個崗位對應很多職能,就需要全新的職位名稱。還有一種情況是,企業不能為員工提供升遷或加薪的待遇,只能給員工“漲”頭銜。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昕,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國出現“頭銜通脹”現象的根源,在于中國社會的“官本位”,很多人將地位和級別對等起來。“如果職銜太低的員工去見客戶,客戶一是會覺得自己‘跌份兒’,另外普通員工也沒有‘拍板’的權力。所以,現在有些企業有兩套職銜的管理方法,一種對內,一種對外。”
“中國人特別好面子,大家在與人交往時都看重頭銜。普通員工成為‘地區經理’,不僅可以幫助他更好地開展業務,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滿足虛榮心。”劉昕說。
“頭銜通脹”現象普遍的原因有哪些?調查中,80.9%的人首選“社會重頭銜,其實就是重權力”,其次是“虛榮心作祟”(67.9%),52.9%的人選擇“單位創造頭銜滿足員工升職希望”。
接下來的排序依次為:“滿足員工受尊重的需要”(36.3%)、“單位希望員工認識到所負責事務的重要性”(33.2%)、“經營理念的體現”(18.6%)、“行業人才緊缺,拔苗助長”(14.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