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與工商總局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影片貼片廣告管理的通知》中就有明確規定,“電影貼片廣告不得占用影片放映時間,影院須公示貼片廣告的放映時間。未經電影版權方同意,任何單位不得隨意搭載、刪減廣告。”到了2009年年初,廣電總局再次發布通知,要求“貼片廣告、映前廣告須在電影票票面上標明廣告放映時間,不得在電影放映中插播廣告”。記者還了解到,國家工商總局也曾建議電影發行方把貼片廣告控制在5分鐘之內。
但這些條規都沒有對貼片廣告的數量和時長作出規定,也沒有相關的獎懲制度,明顯缺乏法律約束力,一直遭受“執行難”。
另一方面,失去貼片廣告經營權的制片方,也不會甘心丟掉曾經擁有的“蛋糕”,一定會在植入廣告上大做文章,到時候,除了貼片廣告,觀眾在片中看到的很可能還有更多的變相廣告。
而熒屏上的變革,同樣也在逼迫廣告“變臉”。
從2012年1月1日起,國家廣電總局要求地方衛視在播出的電視劇中禁止插播廣告。“限廣令”的出臺,給地方衛視電視劇播出環節帶來“不便”,在不插播廣告的前提下依舊滿足廣告客戶的需求,植入廣告儼然成了電視臺和廣告客戶手中的“救命稻草”。
電視劇不得插播廣告,宮廷劇退出黃金檔,在“限廣令”和“限宮令”的雙重限制下,偶像劇和都市題材劇成為植入廣告的“沃土”。相對于時裝偶像劇來說,古裝戲里的廣告植入空間非常小,而時裝偶像劇的廣告植入則大有可為,汽車、手機、時裝、化妝品等高端產品出鏡率極高。有業內人士預測,此前一直受觀眾詬病的植入廣告,很有可能以更強的勢頭卷土重來。
事實上,眼下相當數量的備播或拍攝中的電視劇,早已做好了應對政策的準備。劇中,每個角色都不失時機地推銷各種產品:跳舞一定要在某品牌女鞋的廣告牌下,吃飯桌上一定擺上某品牌的果汁,女白領的水杯上醒目地打著某藥業集團的LOGO,實習醫生在醫院里見人就送上某品牌的功能飲料……
“插播廣告我還可以換臺或者趁機去趟廁所,要是改植入了,豈不是從頭到尾隨時都得準備著被跳出來的廣告雷倒?”不少網友紛紛吐槽。
相比之下,電影觀眾對廣告的怨聲更大,畢竟,電影是買票看的,而且電影票并不便宜。將來要是貼片植入一起上,真成“廣告插播電影”了。
對消費者的不滿,導演馮小剛也曾表示:“我跟觀眾的感受是一樣的。”他甚至建議,“國家應該立法來約束這件事兒”,貼片廣告超時消費者可以退票,甚至可以處罰電影院。
經濟在發展,廣告也瘋狂。但觀眾就是不愿意被動接受廣告的轟炸,無論是熒屏前,還是銀幕下。
為此,有業內人士建議,很多觀眾反感貼片廣告,但它畢竟是一個行業,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好經驗,來促進這個行業健康合理發展。比如美國的電影院不乏商業廣告,但一般都以預告片為主,因為吸引更多的人進影院,才是促進這個行業成長的最好方式,更何況觀眾看完后有退票權。法國影院也有貼片廣告,但播出時間、時長都詳細公示,觀眾消費得非常明白,也沒什么怨言。
對于免費觀看的電視劇來說,廣告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面對狂轟亂炸的廣告,政策的作用是合理疏導,逼得廣告玩“潛伏”,最終“傷不起”的恐怕還是觀眾。
來源:中國青年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