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晚上9點,在和記者通電話的時候,楊偉杰還在開會。第二天早上9點,他又說“忙著和財政局核對項目”。
同樣,從企業走進廣東省某地級市黨委宣傳部的劉箏(化名)也不覺得工作清閑。“比在企業還要忙。每天都要寫稿,聯絡媒體,還要應對大量的上級接待任務。同時,還要時刻關注輿情。壓力大,精神很緊張。”
“在很多人看來,公務員是一份清閑、穩定、待遇好、福利好的工作,這也成為近年來‘公務員熱’的一大重要誘因。但是,隨著公務員體制的改革和結構調整,這種面上的‘印象’正被現實矯正。公務員招考部門的此類備注既是為考生‘交底’,有讓考生做好心理準備的意思,也在事實上沖擊著民眾對公務員工作的刻板印象。”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央編譯局博士后吳曉林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不過,公務員也存在“苦樂不均”的現象。“由于職能職責的原因,確實有部分部門的工作任務相對輕松一些。”吳曉林說。
但是,一些研究公務員問題的學者也提醒,年輕人不能片面地、刻板地看待公務員工作。
一位不愿具名的長期關注公務員問題的學者說:“如果把公務員等同于腐敗、特權、清閑的代名詞,這就有一點簡單化、臉譜化、妖魔化公務員。大部分公務員還是比較辛苦的,收入也不高。”
“公務員苦不苦,不能一概而論。在這個時代,除了特殊原因,基本上沒有‘不干活白領工資’的美差。事實上,大部分中央機關公務員和基層公務員的工作可以用‘忙碌不堪’一詞來形容,即使有些看似清閑的政府部門,由于工作性質原因,也往往表現出一段時間清閑,一段時間‘白加黑,五加二’的‘間隙性忙碌’狀態。”吳曉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