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不文明行為 我們需要哪些努力?
國人集體闖紅燈反思:應加強行人安全意識教育
處罰不能只是罰款了事,更重要的是加強對行人的安全意識教育,形成全民安全出行的氛圍。在蘭州市許多路口安排了交通協管員,每當有行人“闖紅燈”時,協管員就會吹響清脆的哨聲,許多闖紅燈的行人“不得不”在眾目睽睽之下停下自己違法的腳步?!拔拿鬟^馬路,安全你我他?!边@是記者小時候就看到的一條標語,但幾十年后直到今天仍然很難良好地實現。但我們依然希望從“你我他”做起,不久之后讓“中國式過馬路”成為安全通行的代名詞。
文明城市的建立需要形成相互監督氛圍
一個文明城市的形成,除了每一個市民對自己的文明言行進行自我養成外,還要敢于監督別人的不文明行為。如果我們對不文明行為熟視無睹,一個文明城市的形象根本難以樹立。其實,對于絕大多數市民來說,隨意吐痰、亂丟垃圾等不文明行為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養成的,并非從本質上就有不文明的思想,只要有人監督,就能逐漸改正過來。如今,很多單位都建立了監督機制,我認為,對一個城市的文明也應建立監督機制,比如學校建立學生之間不文明行為的監督機制,干部之間以及干部與市民之間、鄰里之間建立監督機制等等,以相互間的監督,改變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文明習慣,也許這種方法對創建文明衛生城市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詳細
曝光不文明行為 也應反思城市管理
曝光不文明市民名單的行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可以試驗,但要允許人們充分討論。討論的焦點可以針對不文明市民的不文明行為;也可以針對城市管理工作中那些值得改進的地方。一般來說,市民出現不文明行為,既有市民自身的原因,也有城市管理上的問題。在武漢市對不文明行為的曝光案例中,有些方面也反映了城市管理的問題,而不單純是市民自身的問題。
強化環保意識 國民素質提高迫在眉睫
強化公民的環境意識,提升國民的素質水平已成為國家和社會十分必要而緊迫的任務。垃圾潮對于國內各景區遍地垃圾的普遍現象,新華時評指出,假日出游過程中亂扔垃圾,表明當前公民素質教育與我國大國地位并不相符,中國國力上升和國民素質下降,形成巨大反反差。游客需提高素質,不要讓景點成為垃圾場,添堵黃金周。這是我們迫在眉睫需要重視的一項工作。
國民素質改善需公共設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高
在景區亂扔垃圾,當然不是什么衛生、文明的表現。但若是將這類的臟亂差,都歸咎于國民素質不高,那就是在避重就輕。公共場所行為是否文明,不僅表現出一個人本來的公德意識,與公共環境的設施配套是否完善、管理水平是否達標等密切相關。
在筆者看來,今年十一長假期間部分熱門景區景點,之所以會出現亂扔、遍布垃圾的事實結果,最該批評的不是游客,而是應對不足、管理不當、缺乏服務意識的景區景點管理單位及地方政府。游客到這些景區景點旅游,購買的是合法的旅游體驗服務;而作為這些服務的出售方、受益方,景區景點管理單位及所在地地方政府有責任進行客流分析,要考慮到客流達到峰值上限乃至超過上限應該如何應對,理應提前在客流高峰期到來前增加路牌、垃圾桶、臨時公廁、志愿服務點、通勤車輛等配套。
遏制不文明行為 細節培養是關鍵
提高全體市民的文明素質,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貴在持之以恒,努力培育形成崇尚文明、講究禮儀、遵守秩序、愛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如此,市民的文明素質和我們社會文明和諧程度才會不斷提高,重慶才能真正成為一座高品位的現代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