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選擇愿意在城鎮定居的農民工群體中,80.2%的人選擇在縣城及以上的城市中居住,只有19.8%的人選擇在鎮定居。選擇中、小城市(指縣城和地級城市)定居的比例是最多的,合計達到56.9%。
購房建房是流動人口在城市中定居成為市民的重要基礎和物質前提。調查顯示,在農業戶口的流動人口中,21.6%的家庭在城鎮擁有住房;在非農戶口的流動人口中,79.8%的家庭在城鎮擁有住房。在流動人口中,農業戶口(18.1%)的購房建房意愿略高于非農戶口(16.8%)。而在本地居民中,非農戶口(11.3%)的購房建房意愿略高于農業戶口(10.6%)。
調查顯示,不同年代的農業戶籍流動人口的計劃購房建房對于地點類型的偏好基本趨同。其中,有3個現象非常值得關注:第一,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及以前、60~70年代、80年代與90年代的農業戶籍流動人口都偏好于在地級以上的城市購房建房,其比例分別為73.1%、58.9%、70.1%、68.3%;第二,各個出生年代的人都將在農村“老家”建房或購房視為第二選擇,其比例分別為23.1%、31.6%、21.8%、25.6%;第三,各個年代的農業戶籍流動人口都視縣城為最不傾向于選擇的地點,比例為3.8%、9.5%、8.1%、6.1%。調查報告指出,由于既與大中城市有相當的差距,又不能滿足農村戶籍流動人口“衣錦還鄉”或“思鄉戀土”的心理需求,縣城處于農業戶籍流動人口購房建房選擇的較為尷尬的境地。
日前,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共同組織的重大咨詢項目“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正式結題。對于分類型、按層次地有序引導農民工落戶城鎮,結題報告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提供更為普及和完善的職業教育,全面提升農民工的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著力解決好每年新增的1000多萬新生代城鎮流動人口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問題。建立技術資格準入制度,并以技術技能等級為主要依據,制定相應的差別化的城市落戶政策。
二是以改善民生為宗旨,著力改善城鄉接合部、“城中村”等農民工聚居區在衛生、醫療、交通、文化等方面的生活條件,有步驟、有計劃地使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群體融入當地的社會保障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
三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就地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