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飛寧說,因少數游客來巴馬療養而稱巴馬為“癌癥村”屬以偏概全,以療養和康復為目的的游客屬于少數,多數游客仍是被巴馬獨特的長壽文化和自然資源吸引,為探尋健康長壽的養生方式而來。
黃燕飛說,目前,制定并出臺了景區流動人口管理辦法,加強對“候鳥人”和游客的管理,采用功能分區的形式接納患有疾病的“候鳥人”,當地通過公安部門對這些“候鳥人”進行登記管理。“這是對所有‘候鳥人’負責,且有助于了解‘候鳥人’規模、需求等各方面信息。”
本地人都沒聽說過的“巴馬”商品熱銷
“長壽之鄉”的名氣逐漸響亮,包括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電視臺紛紛關注巴馬的長壽文化,商機油然而生,越來越多商品“貼”上巴馬標簽。
“香豬、火麻是巴馬的土特產,這是巴馬人認可的,但一些外地的足浴產品、枕頭、酒水、藥品、保健品都紛紛‘貼’上巴馬標簽,有些連巴馬本地人都沒有聽說過,引來很大爭議。”自小在巴馬長大的韋正說。
巴馬瑤族自治縣工商局局長廖忠實說,一款打著巴馬品牌的足浴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和遼寧等地,產品聲稱根據巴馬長壽老人的養生習慣秘制而成。工商部門調查發現,巴馬根本找不到這一產品的生產場地,且巴馬長壽文化中根本沒有瑤藥足浴的傳統。
一名前來巴馬旅游的山東籍人士說,如今各種產品都打著“長壽”、“養生”旗號,這讓許多“候鳥人”將信將疑,難以判斷真偽。
巴馬工商部門稱,巴馬商標特質資源流失,不少商標被外地客商注冊,品牌魚目混珠、掛羊頭賣狗肉等“亂象”隨之衍生。
廖忠實說,當前,巴馬已全面啟動商標保護專項整治行動,對長壽養生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環節企業摸底調查,并對“貼”巴馬品牌、涉及虛假廣告宣傳的企業進行整治;另一方面正加快巴馬商標品牌的培育和發展,以避免消費者被誤導。文/新華社記者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