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在經濟領域簡政放權的同時,我們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職責必須加強。總體上看,現在我們的產品供應是充足甚至有些方面是過剩的,而服務則存在短缺問題,質量也需要提高。增加服務供給,滿足社會需求,必須把政府的作用與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結合起來。要把政府的工作重點放到“保基本”上來,加快織就織好一張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特別是要“補短板”、“兜底線”,為人民基本生活提供保障。同時,在非基本的公共服務領域,要更多更好發揮市場和社會的作用。要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步伐,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務。大力引入社會資本,增加競爭,滿足多樣化需求。即使是基本公共服務,也要深化改革、利用市場機制、創新供給方式,更多地利用社會力量,加大購買基本公共服務的力度,要加快制定出臺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凡適合市場、社會組織承擔的,都可以通過委托、承包、采購等方式交給市場和社會組織承擔,政府辦事不養人、不養機構。這樣既能加快解決公共服務產品短缺問題,又能形成公共服務發展新機制,對企業、老百姓和政府,都是“惠而不費”的好事。當然,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機制的同時,政府也要加強監管、搞好服務。
第三,要優化必要的行政審批程序。政府轉型要有個過程,不該審批的不再審批,該審批的則要把關審好。由于多種原因,像鋼鐵、水泥等行業上項目都是需要審批的,但多年來恰恰沒有管住管好,以致造成產能嚴重過剩。相比之下,家電、服裝等行業早已走上市場化軌道,不用政府審批,靠市場優勝劣汰,沒有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這說明,該審批的審批不嚴格、執行不到位的,費力辦了事而又事與愿違,還不如已放給市場的。這確實值得我們深思、反思。履行審批職權就要把責任擔起來,本行業的事情一定要摸清摸透,出了問題要敢于碰硬,該報告的要及時報告,把確需審批的事項管住管好。現在經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項目,可以批給張三,也可以批給李四;可以早批,也可以晚批;可以多批,也可以少批。這種自由裁量的隨意性,不利于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影響了市場主體對未來發展的預期,也容易滋生腐敗。解決這個問題,要提高規劃布局和標準制定的水平,這才能真正考驗我們的行政能力。還要從體制上加以保證,再造行政流程,完善審批制度,建立標準明確、程序嚴密、運作規范、制約有效、權責分明的管理制度。
第四,要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轉變職能、減少微觀事務管理后,政府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管宏觀,管好那些最該管的事。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只有把那些該放的放了,才能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少管微觀、多管宏觀。宏觀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搞好宏觀調控,要更加重視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政策的研究制定,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結構優化,維護全國市場統一開放,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經濟環境下,既要處變不驚、按預期的發展目標搞好調控,又要未雨綢繆、充分考慮各種可能性,如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怎么辦,物價漲幅超出上限怎么辦,農產品供給出現大的波動怎么辦,諸如此類問題,都要超前謀劃應變的調控預案。要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有效性,把政府掌控的資源集中用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中央在宏觀調控上一定要有權威性,要留有“撒手锏”。在宏觀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時,國務院經統籌考慮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地方也要理解并堅決執行。地方政府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思想,要有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自覺維護黨中央、國務院權威,維護中央大政方針的統一性和嚴肅性,提高執行力,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當前,大幅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和轉變職能,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都是硬任務,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確保完成。
這里,我還想特別強調的是,政府履行職能必須依靠法治。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轉變政府職能本身就是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國務院及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帶頭維護憲法法律權威,無論履行哪一項職能,從行為到程序、從內容到形式、從決策到執行都必須符合法律規定,讓行政權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內運行。要依法規范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的行為,維護市場經濟運行秩序,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我們一定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職能,推動改革發展,建設現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