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4天的第七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5月16日下午圓滿閉幕。據介紹,截至5月16日12時,本屆文博會總成交額達1245.49億元,同比增長14.42%,再創歷史新高。
本屆文博會共吸引觀眾達354.05萬人次,其中專業觀眾50.26萬人次,同比增加28.83%。展會上,產業核心層和龍頭企業更加突出,主會場龍頭企業參展比例達56%,比上一屆提升5個百分點;文化產業核心層參展率達92%,其成交總金額達417.69億元。
此外,4D球幕影院、陪伴型小機器人、交互式翻書機等“文化+科技”產品紛紛亮相本屆文博會。截至5月16日12時,科技型文化產業成交額達440.71億元,比上屆增長36.95億元,其中,合同成交250.91億元。
不限于形象展,更側重成交額
文博會,是展覽會,更是交易會,早已不限于各地的形象展。來參展的多是產業化程度高、生產鏈完整、市場前景好的文化產品,尋求的是文化產品與真金白銀的對接。
“我們今年40%的廠商都是新來的,產品更是美不勝收。”臺北世貿中心總經理趙齊全在現場為臺北創意館“打氣”,“臺灣與大陸的文創產業有不同的運作方式,但雙方都可以尋求到很多結合點。”
開幕日當天,河北展團簽約額559.74億元,貴州展團簽約額167億元,云南展團簽約額111億元,山西展團61億元,新疆展團更是有史以來突破了10億元。在隨后的幾天里,河南展團簽約額160.7億元,吉林展團60多億元,湖南22.18億元。
本屆文博會,資本的力量無處不在。除了會場、場館、論壇、網絡文博會等簽約方式,專設的文化交易及投融資功能專區,日程滿滿。1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競相推介路演,吸引了近400家私募股權基金、銀行、投行、風投等各類資本機構入場搶“繡球”。
文化產業發展迅速,成為經濟增長新極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2004年以來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并在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朱之鑫說。
數據顯示,2010年,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692.2億元,占全市GDP比重12.3%;上海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約為163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為9.6%;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524億元,占全省GDP比重5.6%;云南文化產業增加值440億元,占全省GDP比重達6.1%。文化產業,已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還有一些地方在緊追不舍,其中不乏文化產業增加值已躋身于“千億俱樂部”的省份。2010年,江蘇文化產業增加值破千億元,對GDP的貢獻率近5%;浙江文化產業繼續較快增長,增加值預計接近1000億元;福建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預計近600億元,占GDP的4.2%;山東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230億元,占GDP的3.12%;安徽文化產業增加值已占GDP比重4%,成為經濟增長的“新極”。
直面現實難題,把握歷史機遇
“全社會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朱之鑫說,社會資本對文化產業的關注度顯著提升,文化創意企業深受風險投資的青睞,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熱情高漲。
文化部長蔡武也認為,“十二五”是文化產業最好的發展期。“2010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僅為GDP的2.5%左右,相比于美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27%,英國的11%,我國的文化消費需求還遠未得到釋放,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他說。
但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也不少,比如總體規模偏小,科技含量較低,著名品牌少,體制機制不順,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各地去克服、解決。
“從長遠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應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說,目前,我國文化產業仍然是一個處于弱勢地位的朝陽產業,為此,“十二五”期間,財政部將繼續完善相關財稅優惠政策,利用杠桿,促進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有機融合,提高文化企業國有資產運營效率。
朱之鑫也表示,國家發改委將鼓勵文化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將擴大文化產業納入國家鼓勵類產業的范圍等,“目前,我們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對《國家產業指導目錄》進行修訂。”
來源:中國日報深圳記者站(記者 陳虹)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