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深圳華大基因農業實驗室,一名研究人員正在對培育的農業育苗基因進行檢測(陳發清 攝)
5月9日,位于西麗大學城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迎來了兩位“大腕”,他們是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教授羅伯特·格拉布斯和美國工程院院士、南加州大學教授馬克·霍摩恩。兩位科學界的泰斗此次造訪為深圳帶來一份“大禮”,他們將與先進院合作,開展“新一代人造眼”項目的研發和應用。這是新型生物材料、生物醫學器件領域的高精尖項目,兩位學者坦言,是深圳的創新精神吸引了自己,他們說,生物醫藥是深圳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型產業之一,很有信心在深圳做出成果。
近年來,創新驅動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爆發式增長,吸引了世界的眼光,國際、國內產業巨頭紛紛帶著高端重大項目來深“筑巢”。深圳已經成為了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今年第一季度深圳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規模已經達到2620億元,增速約為GDP增速的2倍,2013年,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將向1.5萬億元邁進。
創新驅動是新興企業的共同特點
日前,省委書記胡春華在深調研其中一站,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先進院7年以來的發展經歷,是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提升的一個縮影。成立伊始,先進院就定下了“主攻工業技術研究,創辦新企業或為已有企業提供技術支撐”的發展目標,在機器人、新能源與新材料、云計算與物聯網、生物醫藥與健康工程等四大領域積極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截至去年,先進院就已經孵化了60家戰略性新興企業,其中5家企業規模已達10億元。這樣的成績,連這次到訪的羅伯特·格拉布斯和馬克·霍摩恩都感到驚訝,連連贊嘆先進院的全面布局和集成交叉能力。
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行業,能夠站在潮頭的中國企業并不多,而騰訊正試圖改變這一局面。今年,騰訊的語音即時通訊軟件微信用戶數量已經達到3億,不僅在中國,在國外也擁有眾多“粉絲”。在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看來,微信承載了騰訊的國際化夢想。他說,移動互聯網給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互聯網公司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第一次不僅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線,甚至還領先于美國的互聯網巨頭”。
在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個骨干企業正在全國乃至全球舞臺上競技,一批批優秀企業正迅速崛起:在信息通信領域,華為、中興、普聯已經成為全球的標桿;騰訊、迅雷引領下一代互聯網;華大基因、北科生物、華因康等是深圳生物領域的佼佼者;光啟研究院將深圳的新材料產業提升到了一個高度;華強文化集團、雅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代表;比亞迪等領跑新能源產業。
這些新興產業企業都有一個普遍的特性:以創新驅動,以創新贏得大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激活了各種資源,創新型企業和項目不斷涌現,使得深圳在短短幾年內,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大、集聚性強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