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空調(diào)的盛夏,達·芬奇想出了這樣一種扇風解暑的工具。

想象 消弭時空自由馳騁
創(chuàng)作 將科學嫁接于藝術
很多人說達·芬奇的智慧和才能不屬于那個時代。但我卻不以為然。每一個掙脫禁錮的時代,老天都會“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過,這個滿腦子奇思妙想的“人才”對剛剛邁過中世紀的歐洲來說,確實太超前了。
如何將科技成果“藝”化,即使到今天也是讓很多設計師想破腦袋的大課題。可在天賦異稟的達·芬奇那里,科技就是維納斯的另一個兒子,生來便是美的。即使是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的兇器,都華麗得像一件件藝術品。而在深入研究過物理學、生物學之后,達·芬奇也將這些知識充分運用到他的繪畫、雕塑創(chuàng)作中。因此,他筆下的人物總是栩栩如生,他塑造的戰(zhàn)馬可以揚蹄奮進。
這位能用左手寫出“鏡面字”的大師堅信,人的智慧不用就會枯萎。終其一生,他不斷地思考、學習、創(chuàng)作。甚至發(fā)明出“每四小時睡十五分鐘”的奇特睡眠法來為“求索”擠出更多時間。在掌握各種知識的前提下,他謹慎卻瘋狂地在紙面上勾畫出屬于他的、不可思議的世界。
巨匠 緣何發(fā)“未完”遺言
沉思 探索創(chuàng)新永無竟時
似乎什么都懂、干什么都極其出色的達·芬奇在辭世之際留下了一句讓人唏噓的遺言:“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我沒有將此看作是他對自己的“苛責”,而是把它當做達·芬奇對藝術、科學無止境探索的宣言。
意大利人懂得達·芬奇的價值——不只有美術技法、科學發(fā)現(xiàn),更在于他超凡的想象力和執(zhí)著的求索精神能激發(fā)更多人的靈感與創(chuàng)造力。這座狹長的展廳仿佛一座高聳的方尖碑,在紀念達·芬奇的同時又給予后人啟示。
在我剛踏入這條長廊時,心中充滿了沉沉的景仰,如同朝圣。而當我憑借實物模型和文字介紹發(fā)現(xiàn)了一張張草圖背后的“秘密”,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輕松且愉悅。這種感受在我以往參觀展覽的經(jīng)驗中從未有過,或許正是達·芬奇的“密碼”,打開了我腦中的某個機關。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許銀娟